2021年NAIDOC原住民週已於7月11日落幕,定居雪梨的台灣布農族畫家依法兒向您分享,身為原住民的身份認同和創作歷程。點擊首圖收聽採訪podcast。
依法兒(Eval Malinjinnan)是來自台灣的布農族藝術家,浪跡世界、旅居日本及美國後,目前定居在雪梨十多年。她的作品追求靈性的層面,連結台灣原住民和世界人文文化,曾在澳洲、台北、香港、北京等多地展出。
要點:
- 依法兒到世界旅行總被問從哪裡來,開始探索身份認同
- 依法兒從小因原住民身份遭到歧視,後轉念視為一份禮物
- 依法兒和澳洲原住民團體交流時有震撼彈
「你從哪裡來?」開啟創作之路
依法兒表示,從小她就很喜歡畫畫,甚至會趁父母不在家,把整面牆都畫滿,甚至把窗簾拆下來,做成別的創作。但是,她從未想過長大後會成為畫家,「我的思維就是要當空姐,不然就是大老闆。」
直到成年後開始四處旅行,五官深邃的她總被人家問「你從哪裡來?」,人們根據她的外型,總是很難想像她從台灣來、甚至受過傳統的中華文化教育。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是台灣人,可是我沒有覺得我屬於常規的部分?在台灣也好、在海外也好,我那時候就開始有一種孤寂的感覺,好像被世界給遺忘了一個小孩、有點像孤兒,於是我就開始寫一些詩、開始畫畫抒發感覺。
原住民身份認同轉捩點
為了理解自己找不到歸屬感的感覺,依法兒透過繪畫探索靈性的過程,把這份孤獨畫出來,並且思索自己究竟想透過藝術表達什麼,進而獲得觀者的共鳴。
她的畫作經常融合著原住民文化的元素和古老的台灣故事,透過藝術向世界介紹台灣的原住民獨特文化。
要成為一個藝術家,一定要經歷過很多的苦難。
依法兒表示,出身在七零年代的她,當時的台灣社會風氣尚未建立起多元文化和文化同理心的概念,原住民族經常受到主流社會欺凌,「所以你不會想要去承認自己是原住民,因為那個時候是一點也不酷的事情,因為你會被歧視。」
然而,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更加地接納文化差異,如今依法兒早已對原住民身份有了更深的認同。
我發現當原住民在過去是覺得好恐怖的包袱,現在居然是一種禮物!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然後願意去承認自己的身份。
與澳洲當地原住民交流震撼彈
定居澳洲十多年,依法兒曾嘗試和當地原住民社區交流,但她提及過程中充滿不少困難。
其一,澳洲原住民的系統和台灣原住民的完全不同,少了建立連結的敲門磚。她舉例,不像台灣原住民和毛利人同屬南島語系,語言很大部份相同(數字、五官名稱等),因此見面時很快就熟絡起來。
其二,幾次和澳洲原住民團體互動的經驗,讓她感受到,澳洲的原住民社區相當受到政府保護,以及內部十分地團結,「他們不會允許任何外來的東西破壞他們的文化。」
交流時,依法兒就曾被多次確認她的布農族身份,以及要求使用的書面文字務必講求精確,例如:Indigenous一定要使用大寫英文。
原民藝術家創作自由不應被侷限
依法兒表示,當前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家在創作上受到許多限制:首先,許多原民藝術家並非出身藝術學院,西方美學為主的藝評家往往認為作品的細膩程度不足;再者,為了追隨當代藝術的標準,「變成所有的人都畫一樣的東西。」
她補充,這對原住民藝術領域是相當遺憾的,期盼給予原住民創作更自由的空間、讓藝術家們更自在地表達。
他們愛怎麼畫、怎麼表現,應該是由他們自己去說,而不是由誰告訴他們怎麼去做。
(點擊首圖收聽採訪podcast。)
(本文系SBS中文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澳大利亞人必須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並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