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敏说,她遇到的华人家庭的孩子,很多是“乖乖仔”、“乖乖女”,听老师的话,学习力争上游。但情商不高、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差也是普遍现象,有领导才能的更是凤毛麟角。
曾老师说,西人家长一般更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眼睛并不只盯着学业成绩,而是情商、体育、社交、合作、思辨能力一把抓,鼓励孩子参加辩论,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学会谈判的技巧。而这些方面的培养,都会在孩子日后步入职场以后,给他们很大的助力。
她鼓励澳洲的华人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孩子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她说,在澳洲给自己作为老师,印象最深的学生不是学霸、高分生,而是能够给需要的同学安慰或者自己是难民背景,家庭贫寒还坚持参加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的学生。这是因为,在澳大利亚对服务社区的重视和强调跟人口众多、分数至上的中国完全不同。
澳洲数学教得“水”吗?
记者问在中国和澳洲都教过数学的曾老师,对于不少华人家长批评澳洲数学教学落后怎么看。曾老师说,从教学大纲上看,澳洲7、8年级的数学难度跟中国5、6年级相仿,但到了11、12年级,就完全跟中国高二、高三的数学难度接轨了。这是因为在中低年级,为了所有孩子都能学数学,愿意学数学,就把起点设置得比较简单;随着教学难度增加,数学也成为对学生分层的一种筛选方式,对于没有必要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擅长和想做的方向,这样大家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