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让我告诉你“我是谁”

Terracotta Warriors: Who am I?

Sourc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名为《兵马俑:永恒的守卫》的特展已经在墨尔本的NGV维州国立美术馆开展,将会一直持续到今年的10月13日结束。主办方称,这次他们带来澳洲的有不少近年考古的新发现,包括了跪射俑、石铠甲和青铜鸟等。 展览中最抓人眼球的要数模样各异、装束不同、真人大小的几尊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兵马俑诞生在2000多年前,是秦始皇帝陵庞大陪葬体系的一部分,也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来自陕西的文物专家说,这些兵马俑,尤其是其中8尊栩栩如生的兵佣为认识秦代的军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他们也专门为SBS听众讲解了不同军衔兵俑身份的辨认方法。


跟随本次展览一起来澳的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向吴音介绍说,秦始皇陵封土四周都有城墙,光城墙以内的面积就有2.63平方,陵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虽然秦始皇陵本身没有打开,但是皇陵外围陪葬坑的挖掘考古一直在进行,每年都有新发现。

在NGV展出的秦始皇兵马俑里,8具兵俑主要来自将军、中级军吏,弩兵、武士、文官五个不同的类别。考古人员究竟是通过什么分辨这些不会说话的陶俑的身份的呢?熟悉兵马俑的修复专家兰德省告诉我:兵俑的帽子和发型,是辨别他们等级的一个重要方式。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比如,将军戴鹖冠,军吏戴平冠,弩兵头发梳成上翘的椎髻。
战袍将军俑
战袍将军俑 Sourc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中级铠甲军吏俑
中级铠甲军吏俑 Sourc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兰德省还说,其实最初的兵马俑不应该是“灰头土脸”,而是彩色的——不光衣服有颜色,面部也有彩绘画出不同的特征,包括双眼皮和睫毛。但是彩绘陶俑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且俑坑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因此绝大多数陶俑身上的彩绘已大部分脱落,仅存残迹,只有极少数陶俑身上的彩绘相对保存较好。此外,兵马俑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对彩绘造成的侵蚀也相当严重,致使生漆底层老化严重,失去了对陶质基础的原有粘附力,颜料层也变得很松散。而彩绘层与填土之间的粘接力却较为牢固,在彩绘表面形成淤泥层。因此,陶俑在出土时,身上的彩绘极易出现分层和脱落现象,大部分粘在了与其接触的填土上。出土后残留在兵马俑上的彩绘,离开了地下湿度充分的保存环境,失水现象非常严重。当饱水的漆层开始干涸并出现裂缝时,变形就会随之出现。漆层在干燥的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并严重起翘卷曲,从而导致整个彩绘层与陶俑本体的脱离。
跪射俑
跪射俑 Sourc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兰德省说,这几年经过努力,文物修护研究员已经可以将在剥落并混在土中的颜色从土壤中分解出来,回贴到原来的兵马俑身上,从而复原他们的色彩斑斓。不过,这样的彩绘兵马俑要去西安才能看到。

Share

News

Sign up now for the latest news from Australia and around the world direct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gree to SBS’s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policy including receiving email updates from SBS.

Download our apps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Listen to our podcasts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Get the latest with our exclusive in-language podcasts on your favourite podcast apps.

Watch on SBS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秦始皇兵马俑:让我告诉你“我是谁”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