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10年的法国大革命,在1789年7月爆发;是一段在法国社会激进与政治动荡的时期,对于法国历史以及全欧洲都留下深刻广泛的影响。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历史性的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及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彻底瓦解,传统君主制的阶级观念及贵族主义都被自由、平等、博爱等新原则推翻。
1788年,法国遭遇旱灾。当时法国仍未从三年前的干旱中恢复;干旱导致饲料不足、农田闲置等情况出现。7月,冰雹来袭,大量农作物失收。连续的恶劣天气导致面包价格上涨,出现大规模饥荒,患病人数和死亡率上升。资料显示1788年贫穷家庭将一半的收入花费在面包上,1789年则急升至80%。商品滞销,农民涌入城市,造成失业率高企,令社会动荡不安。
法国由于路易十五世时代过份参战又未能打赢,导致国库空虚。但与此同时,住在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六世及安东妮皇后,则过着奢华生活,加重平民百姓的经济负担,增加他们对专制王权的憎恨;而不合理的税务制度亦令情况雪上加霜。农民、工人、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和商人对贵族特权和统治的愤恨;对神职特权者的怨很;对自由及共和制度的要求;都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针对社会动荡及财政压力,贵族阶层希望推行宪政改革,任何加税的行为必须由三级会议通过。停开数百年的三级会议在1789年5月重开,标志着波旁王朝不再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1789年的三级会议投票选出1201名代表,包括291名贵族、300名教士,及610名平民。开会前平民要求所有与会者必须公开认证身份,但遭到其余两个等级的人拒绝。平民等级很快便完成认证工作,他们籍投票作出一个深远的决定,不理会另外两个阶级,开始对国家事务进行议决,自称为「国民议会」- 一个不是为国家而是为人民服务的议会。为了继续控制三级议会及阻止国民议会的行动,路易十六世下令关闭国民议会召开的万国大厅,国民议会转到附近的一个室内网球场举行,宣称国民议会会一直举行直至法国宪法建立为止,再次将国民议会易名为国民制宪议会。此时,大量军队进驻巴黎和凡尔赛,市民担心进驻的部队已接到推翻制宪议会的命令,巴黎陷入暴乱。7月14日,被视为象征法国封建制度的巴士底监狱被攻陷,管理者被拖出来殴打及斩首。法国大革命揭开序幕。这一天史称「巴士底日」,后来亦成为法国国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