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出生、居住在維州Kew的Manisha Chaubal-Menon在38歲時患上IgA腎病,腎功能迅速衰退僅餘一成。她必須一邊接受痛苦的透析,一邊等待有合適的器官移植。
即使與病魔鬥爭,她也不放棄跳舞:「大家不要擔憂未來了,因為你不知道你還有多少時間。」
正是在Bollywood Dance School表演時,她結識了同樣來自印度的新朋友。這位朋友後來成為了她的器官捐贈者。
在2012年成功接受移植手術的Manisha非常感激這位朋友。「我很幸運生命中出現一位天賜之人。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

Manisha Chaubal-Menon and friend who became her live donor in 2012. Source: Supplied
她如今51歲,希望鼓勵澳洲的印裔社區去討論被視為禁忌的器官捐贈話題。「有些人一聽到器官捐贈就會走開......他們說不想談。」
呼籲移民捐贈者
澳洲器官管理局(Organ and Tissue Authority)全國醫療主任奧丹美(Helen Opdam)醫生指,去年臨終願意捐贈器官的463人中,只有112人是移民背景。目前澳洲生活著760萬名移民。
她說,捐贈率低的一個原因是家屬不知道摯親的遺願。「和家人談談,告訴他們你想百年之後捐贈器官。這很重要。」
要成為器官捐贈者,必須在醫院內身故,通常是需要呼吸機或在深切治療部的病人。然而,在醫院過身的病人中,只有2%符合條件。即使他們已表達過捐贈遺願,決定權還是在家屬手中。
新冠疫情加劇了器官捐贈的苦況。澳洲器官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去年的捐贈率下跌了16%。
聯邦鄉鎮地區衛生事務部長吉萊斯皮(David Gillespie)表示,捐贈率低意味著總有澳洲人在輪候器官移植。「有一日那可能是你或你的家人。」
澳洲器官管理局維州分局醫學主任Rohit D’Costa和首都領地的捐贈護理專家Jill Cunningham一同參與影片呼籲。「很多宗教不支持器官捐贈?完全錯誤。事實上大部份宗教都支持,因為那是奉獻的最高形式。」
改變生命
來自墨爾本的Kristy Luong是華人移民第二代。她青年時大病一場,22歲時腎功能衰竭。她做了四年透析來等待合適的捐贈器官。
她終於等到那天,激動得搭錯了回家的電車。
她說:「我還記得那天,我媽媽在電話裡哭,我姐姐在哭,我也在哭。我掛上電話後,車上一位聽見我們說話的女士,向我表達了祝賀。」

Kristy Luong and her baby. Source: Supplied
今年31歲的Kristy表示,捐贈者給了她第二次生命。「我本來沒機會擁有自己的家庭。現在我有14個月大的兒子,他是我的生命。」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