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慰安婦
2016年,ABC寀訪了前日本慰安婦,現居阿德雷德,現年94歲的荷蘭裔澳洲人Jan Ruff-O'Herne。
Jan出生前荷蘭東印度群島,現為印度尼西亞。1942年日軍入侵島上後,Jan同其她9名17歲以上女性被日軍彊行帶走,併安裝在被指定為妓院的房屋內。那天晚上,從未有過性經驗的Jan遭到第一批日本士兵的彊姦。
“眼淚順著我的臉流下,”Jan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似乎他永遠不會停止。”彊姦幾乎每天都在繼續 。Jan後來還懷孕了,併且彊迫吃墮胎葯物打掉孩子。直到戰爭結束,她才被英國士兵解救。後來她與她的救援人員結婚,遷往澳大利亞。
同大多數幸存下來的亞裔“慰安婦”一樣,Jan近五十年來一直小心翼翼的保留著他的秘密。1992年呢,韓國的一位幸存慰安婦開始站出來說話,要求她們的苦難被承認,要求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賠償。
Jan說:“世界併沒有聽她們要說什麼”。 Jan十分不滿,她說,為什麼“如果一個歐洲女人說話,世界就會聽”。但是她決定打破沉默。她開始四處遊說,併到帶到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個國家演講。她希望勸說世界,承認事實髮生的長期系統的慰安婦行為。
Jan說:“婦女不應該在戰爭中被彊姦,戰爭不應該讓彊姦變得理所噹然”。
各國在行動
2016年8月6日星期六,一座二戰慰安婦紀念雕像將在悉尼Ashifield 一間教堂庭院內揭幕。 澳洲噹地日本和韓國社區對是否應該豎立這座雕像,產生了極大分歧和矛盾。 教堂也受到各方壓力。
教堂牧師比爾說:“我感受到來自從方方面面的壓力。但是我說,來吧,事實上,不怕把雕像直接放在教堂門口的大路上”。
雕像是一位坐在直椅上穿傳統韓國服裝的年輕女子,肩上有一只蝴蝶,脖子上有一朵花環,眼睛莊嚴的看著前方。在她旁邊是一個空椅子,象徵著像她這樣已經離開人世的慰安婦。旁邊是韓國,中文和英文的銘牌,內容如下:
“紀念由日本帝國政府的軍隊彊迫成為性奴役的年輕女孩和被稱為”慰安婦“的婦女遭受的苦難......”
慰安婦的首個雕像是1992年在韓國Nanum Jip(共享之家)建立的,這個小型博物館距離首爾約一小時車程,也為一些老年幸存者提供了避難所。
此後,世界各地開設了近百個紀念碑,雕像,匾額和博物館,有南京、台北、馬尼拉、舊金山等。
2015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韓國安慰表示“衷心的道歉和悔悟”。Jan和其她人還在等待道歉。
“他正在等待我們所有人死亡,但我不會死,我要永遠活著,”Jan笑著說。

韓國的幸存的安慰婦幸存人數現在少於40人。
報道稱《二十二》也是一部“搶救式”的紀錄片。影片導演郭柯2012年開始接觸“慰安婦”題材時,中國公開身份的幸存者僅有32位,至影片公映時,這一數字已減至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