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10年的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7月爆發;是一段在法國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的影響。法國政治體制在大革命期間發生歷史性的轉變;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及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徹底瓦解,傳統君主制的階級觀念及貴族主義都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
1788年,法國遭遇旱災。當時法國仍未從三年前的乾旱中恢復;乾旱導致飼料不足、農田閒置等情況出現。7月,冰雹來襲,大量農作物失收。連續的惡劣天氣導致麵包價格上漲,出現大規模飢荒,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升。資料顯示1788年貧窮家庭將一半的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急升至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失業率高企,令社會動盪不安。
法國由於路易十五世時代過份參戰又未能打贏,導致國庫空虛。但與此同時,住在凡爾賽宮的路易十六世及安東妮皇后,則過著奢華生活,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增加他們對專制王權的憎恨;而不合理的稅務制度亦令情況雪上加霜。農民、工人、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怨很;對自由及共和制度的要求;都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重要原因。
針對社會動盪及財政壓力,貴族階層希望推行憲政改革,任何加稅的行為必須由三級會議通過。停開數百年的三級會議在1789年5月重開,標誌著波旁王朝不再是獨斷專行的君主專制。1789年的三級會議投票選出1201名代表,包括291名貴族、300名教士,及610名平民。開會前平民要求所有與會者必須公開認證身份,但遭到其餘兩個等級的人拒絕。平民等級很快便完成認證工作,他們籍投票作出一個深遠的決定,不理會另外兩個階級,開始對國家事務進行議決,自稱為「國民議會」- 一個不是為國家而是為人民服務的議會。為了繼續控制三級議會及阻止國民議會的行動,路易十六世下令關閉國民議會召開的萬國大廳,國民議會轉到附近的一個室內網球場舉行,宣稱國民議會會一直舉行直至法國憲法建立為止,再次將國民議會易名為國民制憲議會。此時,大量軍隊進駐巴黎和凡爾賽,市民擔心進駐的部隊已接到推翻制憲議會的命令,巴黎陷入暴亂。7月14日,被視為象徵法國封建制度的巴士底監獄被攻陷,管理者被拖出來毆打及斬首。法國大革命揭開序幕。這一天史稱「巴士底日」,後來亦成為法國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