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选情相关的大豆成了中国的必杀器

中国方面称要中国采购美国大豆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解禁华为,由此引发美国媒体对总统特朗普一片奚落之声。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美国贸易战未赢的原因在于特朗普受到美国国内太多政治掣肘。

A file image of President Trump and President Xi Jinping

US President Trump says a trade deal may result from his G20 meeting with Chinese leader Xi Jinping. (AAP) Source: AAP

G20峰会特习会对外公布的结果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意推迟对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并表示将放松对华为的限制措施。作为交换,中国很快将采购美国农产品。但自此次会议之后,中国除了采购一些美国大米之外,并未大规模采购任何美国农产品。特朗普对此发出抱怨,中国方面回应,中国方面采购大豆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解禁华为。美国媒体对特朗普一片奚落之声。

现在,确实应该推究美国一手好牌,却未能在贸易战中迫使中国就范,最后在大选前夕还被中国祭出大豆牌反制的原因。我的看法仍然与贸易战开打之初时的分析一样: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美国贸易战未赢的原因在于特朗普受到美国国内太多政治掣肘。

贸易战:北京从防守变成防守型进攻

今年5月,历时一年多的贸易谈判终于逼近揭盅时刻,中国对美战略从防守渐渐转变为防守型进攻。第一步棋是中方突然翻盘,展示出对抗姿态。中国翻盘的原因并非贸易谈判的内容增加了新内容,而是北京非常清楚地知道时机对自己有利,了解白宫必须于此时结束谈判,取得成果以安农业州选民之心,因此中方表示退出谈判。
Trump and Xi Agree to Restart Trade Talks, Avoiding Escalation in Tariff War
(The New York Times)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面对一锅夹生饭的美国不得不邀请中国恢复谈判,中方获得主动后,走了第二步棋,坚持把谈判内容变成了两点:一,取消原有主题,并要求美国取消已加关税。道理是:既然原来的谈判主题咱中国不承认了,美国在原来谈判中施加压力的关税手段就必须取消。二,进口大豆换华为解禁,华为解禁多少,农产品进口多少。贸易战初期,中方曾一再表示愿意多采购大豆,但美国不为所动,如今却成了北京的必杀利器。

现在中美贸易战形势逆转,中方开出的盘口是:美国必须按中方的要求进行谈判。相比之下,华府除了抱怨,似乎无计应付。为何如此?这是美中两国政治制度决定的。

特朗普的软肋:民选总统的任期限制

特朗普有任期压力,习近平无任期限制。前者本是民主制度的优势,后者更是为世所诟病的专制特点。但从战略学的眼光看,所谓优势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在中美贸易战过程中,大选临近,民主制度的优势任期制却成了特朗普的政治软肋,专制制度的劣势却成了习近平相对于特朗普的优势。

美国政治分裂之势已成,在2016年之后,没人怀疑这一点,中国当然也很清楚,只是不很清楚究竟分裂到什么程度,中国可以利用到什么程度。通过贸易战与2019年的民主党选战,中共非常了解农业州对贸易战的不满,这已经成了特朗普在2020大选中的政治软肋。据《华尔街日报》7月5日报道,2017年,美国出口了价值210亿美元的大豆,远超农场主种植的任何其他作物。大豆种植数量在20年间增长两倍,背后是美国几乎所有农业部门付出的巨大努力。但2018年,受贸易战拖累,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骤降74%。巴西迅速赶来填补这一缺口,支付给美国农户的价格近期跌至七年新低。
Imported American soybeans at a Chinese port
Beijing has reacted with anger to a US announcement that it will still impose trade tariffs. (AAP) Source: AAP
为了帮助抵消中国报复性关税带来的损伤,特朗普政府总共推出了两轮针对农场主的援助计划(第一轮120亿美元,第二轮160亿美元)。农业州的农场主们期盼特朗普能够谈出一个好的贸易协议,让他们的大豆出口中国不至于成为泡影。临近大选,特朗普必须尽快结束贸易战,满足中西部州农场主的要求。因此,G20特习会上,习近平提出的重启谈判的主要条件是解除华为禁令,不增加关税,并承诺购买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

结果却出乎白宫意料:美国解除了对华为的禁令,暂缓增加关税,但中国却并未马上购买美国的农产品。在中国看来,大豆既然与特朗普的选票直接挂钩,这种痛脚此时不多捏几把,更待何时?更何况,此举如果能够动摇特朗普2020大选的基本盘,让其连任成为泡影,对中国而言极为有利。

处理外部争端的中国制度优势与美国劣势

对国内民众而言,极权政治下,只有统治者意志,并无民意存在的土壤,就算是统治者的友军经济精英集团,比如企业,也只有服从政权意志的份儿。而西方民主国家,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林立,各有利益表达管道;媒体对政府的政策、举措有充分自由批评的权利。这种政治,对国内民众自然是好事,但一用之于对待外事,尤其是所谓战争动员(包括利益分立的贸易战动员),劣势立显。

6月2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目标明确成为中国与美国贸易谈判的优势》,该文指出一个事实:“中国自身也有一个强大的优势:目标明确。尽管中方的谈判重点发生了变化,但过去几十年里,其目标始终不变:在坚持一党专政的同时稳步提升发展水平”,与之相比较,“长期以来,美国对于是将中国视为一个可以管理的伙伴、还是一个必须被排斥的对手的问题,美国领导人一直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存在分歧,特朗普解除华为禁令的决定让这场对决的结局一如既往地扑朔迷离。”
Vietnam is building its 5G network without China’s tech giant Huawei Technologies Inc, according to Bloomberg.
Huawei Technologies Inc. Source: AP Photo/Ng Han Guan
在两国对华为的态度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中国将美国禁止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关键技术,看作是中国在全球先进技术领域的竞争受到生死存亡的威胁,一直将此当作与美国谈判的头号目标。而美国则游移不定,一会儿将华为看作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一会儿在美国科技行业高通(Qualcomm)、英特尔(Intel)、博通(Broadcom)和谷歌(Google)的游说下,为了这些行业宝贵的收入来源,允许这些公司向华为销售微芯片、软件及用于智能手机和电信设备的其他专业部件。

6月27日,我在《G20习特会将有什么“成果”》一文中明确指出:“美国手中的牌多,掣肘因素也多“,其中就谈到美国企业界、商界力反美国对华开展贸易战,更令人扼腕的是,贸易战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保护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被中国盗窃,但这些企业的态度却让人不敢恭维:希望本国政府保护他们的长远利益,但自己却不想牺牲任何短期利益。

部分美国人将贸易战视为特朗普个人的战争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特朗普的贸易战为什么会失败》(Trump Is Losing His Trade Wars),这标题本身表明,在作者眼中,中美贸易战不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而是总统个人的贸易战。这看法并非只有克鲁格曼一个人,在美国颇有代表性,至少华尔街、企业界、农业州不少人持如此看法。美国知识产权被侵犯、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美国人不满是事实,但这里的“美国人”是虚的,如同中国的“人民”概念一样。一落实到打击中国侵犯知识产权与增加关税的后果承受,相关的美国人就成了实体:他们的意见由美国媒体表达,他们现身于国会的听证会上,反对贸易战。
USA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Stocks have fallen on Wall Street amid fears about a US-China trade war. (AAP) Source: AAP
如同我在贸易战之初分析的那样,在贸易战中能够制约特朗普的不是中国,而是国内利益集团。这些话,中国人听了刺耳,因为除了中共之外,当政者不允许任何利益集团存在。但民主政治下情况不同了,每个利益集团都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还可以通过制度管道进行利益博弈。这次贸易战是在中美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的情况下发生的,牵连到的利益集团涉及产业界、金融界、投行业。这些利益集团从贸易战开打以来,一直在从事各种强有力的游说活动。

简单总结一下,那就是:美国发动贸易战,坚定的支持者只有那些与中国业务相关度不高的企业,利益受损者如科技企业的态度复杂多变,受波及更多的行业多持反对态度。贸易战除了比拼国力之外,还得比拼两国企业与国民的疼痛忍受力。中国企业与消费者就算再痛,也得忍着,不敢吱声。美国企业稍有疼痛,就写信给白宫表达诉求,媒体夸大痛感,疼的,将要疼的,全上国会听证会上表达担忧与愤怒。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一是得顾及本国各大利益集团的现实需求,二是囿于选情压力,必须在今年10月以前结束贸易战。这一点让中国拿住了他的软肋,将进口美国大豆当作打击与制约特朗普的必杀器。

作者:何清涟,中国经济学者,现居美国。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