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华人家长往往过度重视孩子的分数。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孩子把99分的考卷拿给爸爸看,爸爸问道:那另一分跑去哪里?”。这样的思维往往影响了我们孩子对分数的看法。
笔者在教书的生涯中碰过不少为了一、两分而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学生。姑且不论老师的评分是否“正确”,为了几分而跟老师扯破脸,打坏关系,值得吗?深究其因,最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过于竞争,我们的家长过于在乎成绩,导致许多人把分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屡屡呼吁“聪明重于高分”,鼓励家长重视孩子头脑的开发,而不是斤斤计较孩子的分数。同时,也分析过中西教学思路的不同,鼓励家长理解西方教育的要求与期待。
以澳大利亚新州中文教育为例,基本上从一到十年级,孩子在学校的中文成绩是不以分数来计算的。老师或许在某一次的考试(examination) 或评估 (assessment)里给学生一个分数,但期中或期末的成绩报告中只出现“级别 (grade)”,如A,B或C等。
同样地,在高中阶段的考试或评估中也都有分数的计算,但是,高考最后的成绩却是融合“等级(band)”与分数,比如,在高考里,如果学生最终的原始分数 (raw marks) 达到设定的标准,就会被自动归位Band 6。这样,学生的成绩就被调整到90分以上。同样地,如果被归为Band 5,分数则自动提升到80分以上。以此类推,学生如果拿到Band 2,表示他的分数只有50几分。而Band 1就等于是不及格了。但不管什么等级,它们都和试卷上的原始分数是不同的。
以下是新州教育标准局 (NESA) 公布的2018年中级中文高考 (HSC Chinese Continuers) 的口语 (Speaking)评分标准及其翻译。
总之,“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都是“标准”,但前者重视的是“排名的前后”,而后者看重的是“分数的高低”。笔者认为分数看似“公平”,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到的“内容”以及学会的“技能”。相反地,评分标准看似“主观”,但却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客观实力”。

HSC Chinese Continuers Source: Supplied

HSC Chinese Continuers Source: Supplied
作者:吕崇伟,悉尼大学悉尼社区语言教育学院中文项目经理。
本文为内容节选,原文《用评分标准取代标准答案 – 一个中文口语考试的案例》刊登在微信公众号“吕老师海外中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