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长假东瀛游篇第四篇】三访千年古都 – 京都

游览京都的名寺古刹,与你回到1500年的京都面貌。

東大寺

東大寺 Flickr Source: Flickr

久违了的京都 – 我们又再次相会了。记得5年前首次踏足日本,第一个旅游的地点便是京都,两年后再度重访,这一次算得上是第三次了。阔别了两年的京都依然游人如织,古朴如昔,繁华的一面总离不开这个已经走过了1400历史的古都名镇的影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京都如此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过了,还要择日重来,重拾古都的历史薰围。

其实京都与中华文化有很独特的历史渊源,今天我们见到京都的名寺古刹,大多是仿唐的设计,故此今天来到京都,相当于我们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回到昔日唐风古寺一样。譬如奈良不远的法隆寺便见证了这一个时期卓越超群的佛教建筑艺术群,其次要数的便是东大寺了。

「奈良东大寺-中国高僧鉴真的道场」
东大寺以华严为宗,故又称「大华严寺」,如果大家留心,临进入东大寺本殿有一座前门,上面刻有第四个大字,正是如假包换的「大华严寺」了。
大華嚴寺
大华严寺 Zn Wikimedia Jpn Source: Zn Wikimedia Jpn
大华严寺Zn. Wikipedia Japan

 走入东大寺,它给与我们第一个最原始的感觉莫过于「魁宏庄严」这四个字,「魁宏」因为它阔57米,深50米,高25米多,诚然一座庞然大物,摆在你的眼前。 「庄严」指佛门清净地,为明心见性开悟的锻炼场所,大家进入寺院前尽管已经懐抱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对佛教徒他们一生追求那一份「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去执荡相,明心见性」的热忱,也好好成为我们追求自己信仰多一点鞭策的力量吧。


当然进入佛寺少不了的便是一尊佛像, 它成为信众们膜拜的对象,当年的圣武天皇钦点制做一尊一时无两的大佛,名为「奈良大佛」,它高15米, 镇守东大寺,目的是要应对当时种种的天然灾害及无情的疫情, 让天皇的子民面们对种种人生的变幻时,心仍有所依,在走过这个茫茫的人生旅途当中,仍然可以仗赖无量的佛法加持,得以逢凶化吉,继续生活下去。当然从佛学的义理角度而言,这些带了一般大众信仰(popular religion)息彩的行持方式,可能并非真正佛学的原意,但时移势易,大家回想自己时光倒流1500年的光景,你或我又会怎样做?

其实东大寺与唐朝的高僧鉴真和尚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鉴真和尚不下六次横渡东海才成功登陆东瀛设坛弘法,他的教法严谨,为日本佛教订立了严谨的寺院制度。为此缘故,当东大寺落成后,圣武天皇便邀请鉴真和尚起坛弘法,传授戒律。今天东大寺西面的戒律堂正是鉴真和尚当日升帐设坛的道场。

「仅次于东大寺的东本愿寺」
今天,只是草草的跟大家介绍了奈良的东大寺,也许大家觉得还是离京都远了一点,其实近在咫尺,离开京都火车总站只有两条街之遥的,便是着名的「东本愿寺」 ,属净土真宗的总寺,离它不远处有另一座净土真宗的佛寺「西本愿寺」,他们份属同门同宗,但在京都的发展史上,却受不同的政治风云人物,即「大名」所操弄,「西本愿寺」在德川家康的训令下一分为二,「东本愿寺」应运而生,其规模仅次于刚刚为大家介绍过的东大寺。可惜东西本愿寺从此各走各路,曾经一段时间更加兵戎相见,这种情况在各地的历史上屡见不鲜。当时僧兵们一口念「阿弥陀佛」,一面「手起刀落」,因为可以就此「功过相抵」。套用一句广东话说:「真系顶渠地唔顺!」意为难以想像,荒诞不经。

  東本願寺
东本愿寺 Flickr Source: Flickr
                                                                            东本愿寺 Flickr

可幸,时代的变迁,这些光怪陆离的宗教失衡现像已经彻底改变过来,而东西本愿寺已经恢复本来的宗教精神面貌,再次担负起教化万民,明心见性的宗教使命。

笔者曾经在「东本愿寺」的佛像前静坐片刻,哪怕只是十数分钟,来一个「净滤」的过程,求「明心」,求「见性」。应该说是「努力地去「明」此心,去「见」本来的自性。然而,也许自觉尘缘未尽,离「明心见性」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路程,但日本有句谚语:「千里の道も一歩から」,意谓「千里之行始于一步。」就是今天才起步也未迟。

东本愿寺门前刻有一句名言:「今、いのちがあなたを生きている。」意谓「如今、生命与你在一起。」究竟这句说话有什么意思呢?生命是一个过程? 抑或是一个实体让我们去发现呢?其中意味了甚麽?赫然发现这句话与西方存在主义论述的「Existence Vs Essence存在与本质的争论」 似有点类同之处,情况又是否如此?无论如何,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让大家慢慢的嘴嚼感悟吧。

「从清水舞台跳下去!」

谈到名言,不能不提提京都市中心以东的着名 「清水寺」。也许这是一个旅游京都的游人必到的旅游景点,「清水寺」有一个楼高十二丈的清水舞台,当天气晴朗之际,可以眺望十数公里外的京都塔。京都以至全日本经常听到一句挂在口边的说话: 「清水の舞台から飞び降りる,即从清水舞台跳下去。」意思是 「当机立断之际,仿如从清水舞台跳下来的逊间」。今天当我们走到清水舞台下的山路, 举头上望,估计大约3至4秒之间,就可以完成这个「跳台」的壮举,但事情是否这么容易吗? 「跳」这一刻固然容易,但「应否跳」却要重长计议呀。
清水舞台
清水舞台 Flickr Source: Flickr
清水舞台 Flickr

 「穿越历史的长廊后再回到今天」

其实今期本来很想跟大家介绍京都的旅游点,但是功力所限,起笔收笔来来去去,仍然离不开京都的名寺古刹,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部份日本文化的精髓,也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京都永远的保持着一份吸引力,因为通过今日的京都,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长廊,探究古人想的是什么? 穿的是什么?吃的是甚麽?对比之下,今天我们又进步了多少?抑或失去了多少?

さよなら京都,私はもう一度行きたい!再见了京都,我还会再来的。

下期与大家谈谈长崎的天主教难遗迹。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广东话节目 Facebook 专页或订阅广东话节目Telegram频道


分享

Published

By 宋慶勤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