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中文老师

许多华人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去课外学校专门学习中文,然而,一个星期两三小时的中文课,真的能学好中文吗?(文/吕崇伟老师,转载须经许可)

SBS

Source: SBS

在海外的华人社会里,不论在悉尼、墨尔本,还是伦敦、纽约、旧金山、巴黎、东京,每逢周末就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很多华人家长把孩子送到所谓的“周末学校”(Saturday/Sunday Schools) 或者“社区学校”(Community Schools)去学习中文。

对这些居住在海外、远离中华文化圈的家长们来说,这么辛苦牺牲周末睡眠时间,把孩子送去学习中文,无非是为了让下一代保留一点自己的母语。然而,一个星期两三小时的中文课,真的能学好中文吗?

当然,父母主观上认为孩子应该学习中文,可是,孩子是否愿意又是另一回事。

根据笔者的经验,很多华人孩子十岁以前,在父母的威吓/命令/利诱/劝导之下,都会安分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可是,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左右,就开始产生抗拒的心里。他们认为日校的同学都有一个“自由”的周末,为什么自己没有。如果周末学校的课程很有意思,那或许还有一点“吸引力”。否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就无可避免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华人父母最后可能选择放弃,因为他们也不愿意为了这事而闹得家庭不愉快。
SBS
Source: SBS
笔者在中学里碰过很多华裔学生,每问起他们的中文学习经历,大部分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小学学过一两年,后来就放弃了;在家里说一点广东话,会认几个汉字;学过四五年,但后来为了考精英中学,周末需要补习,就停止中文的学习了;虽然上了几年的社区学校,但学得不好,没有兴趣;不想上周末的中文课,但家长强逼,所以一点兴趣也没有。

这些孩子的心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如果海外的孩子没有真正地喜欢学中文,就算家长勉强,到最后的结果还是不理想的。

作为一个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我时常在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根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周末学校/社区学校的老师都很认真、很敬业。然而,能否习得一门语言,关键不只在于老师,也在于学生本身。

严格来说,学生对中文有没有兴趣,家长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进入小学之前,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的。所以,从出生到六岁之前,从中文习得的角度来看,是父母教孩子中文的最佳阶段。或许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中文不好,或者没有教育的概念,不知如何“教”孩子中文。

在此,笔者建议家长让孩子看中文动画、听中文歌谣和故事。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展听力与口语能力(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的最佳方法。当孩子有了大量语言的输入(input)之后,自然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听与说的能力。

至于汉字读与写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从最初家长看书讲故事开始,到后来慢慢鼓励孩子接触简单的故事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字、认词与认句子是一步一步累积下来的成果。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用眼睛在认知外面的世界,包括这些象形文字。所以,把汉字放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再正常不过了。父母没有理由浪费这种机会。

然而,书写中文就必须考虑到孩子的肌肉、骨骼发展了。过早让孩子握笔不仅没有多大助益,反而可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发展。笔者并不认同“不能输在起跑点”的观念。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速度和天性,“拔苗助长”的做法反而容易挫伤孩子的正常发展。可喜的是,由于科技的发达,电脑的普遍使用,训练孩子用键盘打中文字,倒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走笔至此,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一般常识。没错,大部分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常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华人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中文老师”的原因。然而,华人家长并不是正规的教师,他们不必知道如何掌控课堂上的秩序,也不需要出卷评估学生的学习,更不需要考虑如何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他们需要的是一点时间、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以及一点耐心。

首先,为了帮助孩子学好中文,父母首先需要拨出一点时间,比如睡觉前跟孩子讲中文故事。

用中文跟孩子讲故事不仅有利于孩子的中文学习,更有利于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笔者的孩子从小就听过《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传统故事。这些故事让他们很容易就进入武侠世界,看得懂《神雕侠侣》、《琅琊榜》等电视连续剧。让孩子从小听《两只老虎》、《泥娃娃》等中文歌谣,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就会爱上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曹操》、《青花瓷》等流行歌曲。通过这些传统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孩子不仅学到中文,也比较可能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

其次,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会有助于教孩子中文。

比如,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有阶段性的。太小的孩子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如“复仇”、“报恩”、“知识”等。这个阶段只要孩子能吸收的语言,就可以循序诱导。可是,到了青少年阶段,孩子一方面想要独立,一方面很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一昧地要求孩子学习中文是很难奏效的。这时候,应该将中文学习结合他们的兴趣,包括阅读、电影、歌曲、电视剧、旅游等。比如,孩子如果对运动有兴趣,就多鼓励他们去发掘华人运动员的信息。如果对电影有兴趣,就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接触华语电影。总之,跟任何学科的学习一样,孩子的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循循诱导的。

最后,帮助孩子学习中文是需要耐心的。

就像孩子学走路、拿筷子、骑单车一样,父母需要耐心地等待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教孩子中文也是一样。我一直深信,“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孩子拒绝学习中文时,我们必须去发掘为什么;当孩子觉得中文难学时,我们必须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当孩子没有兴趣学习中文时,我们必须去学习如何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教学法。

在此,笔者建议家长一个观念:跟孩子一起成长。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懂,但通过学习,每个人就可以不断地发展。孩子如此,父母也是如此。中国人常说“教学相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个中文老师,华人家长必然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文/《边唱边学》作者吕崇伟,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learnchinesewhilesinging)

转载须经许可 作者意见不代表本台立场  谨供阅读。)

 

分享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