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玩具制造商乐高公司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年轻女孩至今受到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 的负面影响。他们因此宣布将不再向男孩或女孩推销不同的玩具。
为了纪念10月11日国际女童日,乐高公司委托Geena Davis媒体性别研究所就性别产品和营销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新的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中国、捷克、日本、波兰、俄罗斯、英国和美国这七个国家的7000名家长和6至14岁的儿童。
研究结果表明,“如今的女孩越来越有信心参与各种游戏和创造性活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陈规定型观念仍然阻碍了她们的发展“,年轻女孩较少受到性别规范的限制,更愿意参与被视为“男孩”的活动。
研究发现,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女孩更有可能被鼓励从事“更具认知性、艺术性和与表演相关的”活动,而她们的男性同伴则更有可能被强迫从事身体活动和类似田径活动。
在同一项研究中,一项对父母的调查发现,他们更有可能鼓励自己的孩子从事传统上与性别有关的活动,无论他们是否有儿子、女儿或两者兼有。父母鼓励女孩跳舞的可能性几乎是男孩的五倍(81%对19%),鼓励烹饪或烘烤的可能性是男孩的三倍(80%对20%)。在传统的男性活动中,父母鼓励男孩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几乎是女孩的四倍(76%对24%),鼓励编码玩具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两倍以上(71%对29%)。
此外,调查确定,父母认为科学家和运动员为男性的可能性几乎是女性的六倍(85%对15%),认为工程师为男性的可能性是女性的八倍以上(89%对11%)。就连乐高积木本身也显示出惊人的数据,59%的家长表示他们鼓励儿子玩这些玩具,而仅 有48%的家长鼓励女儿玩。
您认为玩具应该性别化还是中性化?您认为男孩女孩就应该各有各的样吗?
绝大多数听众都认为,探讨玩具性别问题是当今社会提倡保障女性和LGBTIQ+群体权益讨论的延申,玩具厂商提出中性玩具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出自于政治正确的营销策略。
对性别差异持较保守立场的听众认为,男女终有别不是刻板印象,而是源自与人类出生时的生理差异导致的性别和人体机能的差异。而玩具的意义不仅用来打发成长时光,更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认识世界,培养成人后所需技能的重要工具。而LGBTIQ+作为现实世界中的性少数群体,不必成为孩子在童年懵懂时期需要认识和了解的必要内容。
对性别差异持相对开放立场的听众虽然也不赞成玩具性别化,但也认识到,在当前这样一个性别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生理性别差异不能完全决定心理性别认同。而玩具中性化也把商品的选择权留给家长,甚至留给孩子自己,给予他们平等的选择权。
(听众留言不代表本台立场,仅供参考)
时政热线节目《正在行动》逢周三上午8点20分至9点播出,欢迎拨打热线电话1300 799 323参与节目,表达观点。
READ MORE

你好,澳大利亚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READ MORE

玩具应该分男女吗?乐高承诺消除玩具中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