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骗取捐款冇阴功!

Clothes are laid out to dry following Cyclone Pam

Source: SBS

最近澳洲山林大火的相片及影像令本地以至海外民众深感哀伤震惊,不同机构及个别人士均发起募捐,希望为社区重建及保护动植物的工作出一分力。但与此同时,澳洲竞争及消费者公署自去年九月林火开始以来,就已收到接近90宗与林火募捐有关的诈骗个案举报。究竟情况为何如此严重?余睿章在今集「时事百宝箱」为大家讲解。


骗徒利用他人的慷慨善心从中获利,虽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上亦非意料之外的事。

昆士兰科技大学法律学系高级研究员克罗斯(Cassandra Cross)表示,有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其实是世界各地诈骗行为增加的其中一个因素,当中较为受人瞩目的例子包括2005年吹袭美国的飓风卡特里娜、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发生的日本东北部地震海啸
Hurricane Katrina
Source: SBS
在澳洲,在2019年年末发生的严重山林大火危机,亦催生了多个虚假筹款网站,甚至有骗徒登门假扮银行致电民众,试图利用他人的同情心骗取金钱;情况触发澳洲竞争及消费者公署及其他消费者组织连番警告民众,切勿误堕骗徒的陷阱
2018年,澳洲人因诈骗活动损失超过4.8亿澳元。虽然当中大部份涉及投资或感情诈骗(金额达1.5亿澳元),但因慈善欺诈行为而损失的金额亦达21万元之多;而这个金额在2019年更急增至超过40万澳元

诈骗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取金钱利益,骗徒会用尽一切可能手段操纵及欺骗受害者金钱;方法可以包括直接由受害者取得现金,或诱骗事主提供个人资料从而透过身份盗窃取得金钱。

至于慈善欺诈,骗徒则一般会冒认眞实的慈善组织或个人,又或以一些自然灾害或其他负面事件作为借口,向受害者进行「募捐」、取得金钱。

正当大众看见眼前所发生灾难性事件的景象,骗徒利用受害者同情心及为灾民出一分力的渴望,甚至传达出一份逼切感,目的是说服受骗者立即交出金钱。
Australian bushfires
Source: SBS
更严重的是,社交媒体令骗徒更容易接触大量的潜在受害者。在网上进行的欺诈行为,受害人一般难以对筹募资金的电子邮件帐户、网页、个人或组织进行身份验证;骗徒因此亦更容易透过伪造文件来达到其骗取金钱的目的。

除此以外,不法份子亦会透过社交媒体传播假消息,当这些假消息在网上流传之时,骗徒则更能利用公众的同情心,诱骗受害人「作出捐款」。
另外,受骗的风险不单局限于灾难实际发生或刚结束之时。正因为灾后点算损失及重建工作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灾人士往往在及后一段稍长的时间均可能是骗徒的欺诈对象。

事实上,一个人经历一些负面事件会令他更容易受骗;骗徒经常利用灾民或受害者开展新生活的决心,骗取他们的金钱。举例,不法份子可能会主动提出协助灾民与银行商讨抵押贷款的还款条件,并从中收取费用,但现金到手便逃之夭夭。

学者提醒大众,要保障自己免受欺诈,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保护自己及财产。
Scam
Source: iStockphoto
首先,捐款者应谨慎选择捐款渠道。事实上,多个慈善机构及组织如红十字会新州乡郊消防处维州乡村消防局已设立渠道征集捐款,这些都是作出捐款的最安全方法。

相反,大众应谨记,透过社交媒体及其他平台征集金钱的「募捐」,可能都并非真实的。同时,互联网亦并非骗徒行骗的唯一渠道,目前仍有不少不法份子透过电话甚至面对面骗财。

而长远而言,亦必须谨记骗徒很多时都会利用受害者的孤单感进行欺诈,因此应多关心身边可能因为面对重大损失而感到孤独的家人、朋友、邻居。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广东话节目 Facebook 专页或订阅广东话节目 Telegram 频道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