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疯狂抢货:理性表现抑或过度恐慌?

Empty shelves at supermarket as people stockpile due to the fear of the new coronavirus, in Pioltello near Milan, Italy, 24 February 2020.

Source: AAP Image/EPA/ANDREA CANALI

正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之际,据报多个出现大量确诊个案的地区均出现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的消息,包括武汉、香港、新加坡甚至米兰;而情况更在近期蔓延至澳洲,多间超市的厕纸及罐头食品均被抢购。


抢购货品,英文可称为「panic buying」,顾名思义是由于顾客处身于恐慌之中,而作出非理性的采购,甚至过量购买自己根本毫无需要的产品。但有研究表明,这个现象不单是与恐慌无关,相反更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反应。
纽卡素大学商学院行为经济学副教授萨维奇(David A. Savage)及昆士兰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托格勒(Benno Torgler)表示,「恐慌」是其中一个最令人误解的一种人类行为表现,假如将恐慌情绪视之为一个促成违反理智行为、难以控制的恐惧状态,一般人便会普遍认为,人类在面对灾难之时,便会作出与日常习惯有所不同的表现,令社会失去原本的秩序及规则。

正如荷里活电影中,情况便会构成混乱不堪的景象、人类亦开始作出违反逻辑及不合理的行为。

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学者指出,大多数研究均拒绝了所谓「灾难综合症」的理论,指出人类在面对真实的灾难之时,一般均会持守一些社会认定的行为准则,包括道德、忠诚以及对法律和习俗的尊重。
那么,若情况并非属于恐慌抢购,那么是属于什么?与大多数动物不同,人类有能力感受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并为此而作好准备。当出现疫情爆发(如2019-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等情况出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资讯在全球流通的速度。

当人看见武汉或其他城市的街道上,由于民众不能或不愿外出而空无一人,人们自然便会采取措施提早作出应对,以防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会对自己构成影响。

学者指出,囤积食物及其他日常用品,确实有助令个人感觉自己对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思考方式:当疫症在社区内传播,民众当然会尽可能留在家中、避免与其他人接触,并确保家中有足够的粮食,维持自己的生命。
昆士兰科技大学零售营销学专家莫蒂默(Gary Mortimer)教授向网上媒体The New Daily表示,情况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吻合。

当人类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他们便会首先想起粮食、食水、住所或避难处等。但莫蒂默教授则同时指出,对于新冠肺炎的疫情,消费者纷纷抢购货品的情况似乎基于夸张的报道及恐慌,多于现实出现的情况。

他说:「明显地社会上出现对有关产品供应短缺的恐慌情绪,但我认为消费者未有充份了解情况。」
而澳洲零售商协会主席齐默尔曼(Russell Zimmerman)亦表示赞同。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所有迹象均表明产品供应及库存相当稳定,强调消费者毋须恐慌。

齐默尔曼说,他曾与两间大型超市以及其他零售商舖进行沟通,保证商舖内空空如也的货架并不反映目前仓库的存货量。

莫蒂默教授又补充,超级市场的营商计划一般尽可能减少手上存货量的水平。

举例,有不少消费者纷纷抢购的厕纸,超市一般会准备平均1.5至2天货品销量的存货水平,才会重新入货;罐头食品则约为两个星期;相反烘焙产品则是24小时。

换而言之,货架被清空并不代表货品出现供应短缺,只是代表顾客购买的速度较重新添货的速度为快。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