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确诊惹全家中招成「新趋势」 专家:新冠常态化令校内播毒难避免

兩名雪梨家長向本台指,因女兒在校內感染病毒,而即使他們已盡可能嚴格遵守在家隔離限制,亦難以避免家中各人確診新冠肺炎。有專家指,新冠流感化已不可避免地成為目前的新趨勢。

兩名雪梨家長向本台指,因女兒在校內感染病毒,而即使他們已盡可能嚴格遵守在家隔離限制,亦難以避免家中各人確診新冠肺炎。有專家指,新冠流感化已不可避免地成為目前的新趨勢。 Source: AP Photo/Seth Wenig, File

两名雪梨家长向本台指,因女儿在校内感染病毒,而即使他们已尽可能严格遵守在家隔离限制,亦难以避免家中各人确诊新冠肺炎。有专家指,新冠流感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目前的新趋势。


随着澳洲本土的确诊数字反覆、家住雪梨的张均琪Crystal向SBS广东话节目组分享小女儿Victoria 确诊经过,并指其丈父、奶奶及大女儿亦因此而先后确诊。

「其实近来我们已发觉,两个女儿的同学们—尤其与家姐(大女儿)相熟的校内朋友、都相继确诊。我一直已心想、染病的风险似乎已离我们不远,差在何时成真。」

「直至有一天,小女儿Victoria—我们称她为妹妹—起床后哭着走出房外,我一抱她就发现她全身发热,探热后亦确定她是发烧,所以我就为她进行快速抗源测试、亦出现阳性结果。」

「当时其实家姐没有甚么症状、爸爸及嫲嫲亦没有大问题,但为了跟随政府的指引,我们各人亦有进行测试。」
「经测试后,只有我是阴性,全家其余四人均获阳性结果。」
另一位雪梨居民叶庆儿(Esther),同样是因就读初中的大女儿确诊新冠病毒,虽然他们一家己马上进行最严格的家中隔离安排,但最终全家却无人幸免。

「约两三星期前,女儿开始不适—出现发冷及容易疲倦,当时她的一名很亲密的同学亦已发讯息向她表示自己已感染新冠肺炎,我用家中的快速测试工具亦马上为她检测,并确认她已确诊。」
「得悉此事后我第一时间当然进行全屋的消毒清洁...但始终一家人同住一屋很难避免。」
「每个房屋的牀单被褥我都清洗过一次,并马上要求女儿在房间内进行自我隔离,包括我、老公及小儿子亦会全日带口罩,而我们会将一日三餐送到她房门让她自取,亦会每隔一段时间送药及为她量体温。」

「女儿确诊的两日后,我丈夫己开始出现喉咙疼及不适,我马上为他做快速测试,但发现检测套件上的第二条线并不明显(结果不清晰);我马上着他到附近检疫站进行PCR测试后就确认他为确诊者。」

「当然我亦相当苦恼,因为要同时要照顾一大一小,谁不知两日后,小儿子亦告确诊;亦由于小儿是全家年纪最小,亦比较黏我,而我因此亦要花更多时间照顾他,最终就连我也确诊。」
Signage is seen at Regents Park Christian School in Regents Park, Sydney, Saturday, December 4, 2021. NSW Health has confirmed 13 cases of COVID-19 at the school, with three cases confirmed as the Omicron variant. (
两名雪梨家长向本台指,因女儿在校内感染病毒,而即使他们已尽可能严格遵守在家隔离限制,亦难以避免家中各人确诊新冠肺炎。有专家指,新冠流感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目前的新趋势。 Source: AAP Image/Bianca De Marchi/NO ARCHIVING
新州卫生厅病理学专科医生李超浩副教授在接受本台访问时亦指,新冠疫情常态化会令校内难免会继续出现感染个案。

「学生回校上课只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一部份...不单在学校,今时今日在街上、商场或店舖内,市民已不再戴口罩,亦无保持社交距离,在不少人心中,新冠疫情已变成『常态化』。」
「这解释了为何新州每日的确诊数字一直维持在至不多12000至15000的水平,就是因为『常态化』的原故,就令本地确诊数字一直维持在上述水平。」
Crystal指,由于小女儿Victoria还没到合法年龄打疫苗,因此她最担心小女儿的病情会比家中其他人严重。
「我们担心Victoria只有三岁,全家就只有她未打疫苗。」
「而Victoria发了两日烧,小朋友一发烧当然就会全身乏力、只会睡觉—幸好她亦能继续吃东西,她亦算是还好,每四小时吃一次退烧药基本已可以控制,其他事情也没有大碍,只是流鼻水及有两声咳嗽。」

「但比较不幸的是她身上亦开始出现红疹—初头我们以为她被蚊叮而没有太为意;同时,她亦出水痘。但因为她已确诊新冠肺炎,所以我们也不能带她到诊所就医,只能进行电话问诊。」

「而家姐则在Victoria确诊前的两个星期,刚完成第二针新冠疫苗,而她确诊时几乎完全无事,甚至比大人还要精神,所以我相信疫苗是应该有效。」
「但其实Victoria的情况已相对较轻微,因为我听说在香港的家庭有年纪再小的小朋友,发高烧到要送院的地步,甚至有个案是有小朋友曾短暂失去知觉。」
「Victoria年纪可能比他们稍大,其情况已算稳定—只像患上严重感冒一样。」
Esther亦指,其小儿子的病情亦较其他严重。
「小儿子的病情甚至比其他人严重,包括严重发烧至四十多度体温。」
而Esther则在确诊后亦失去味觉,并指确诊七日后仍然未回复正常。

李副教授又指,小朋友在确诊新冠后「发烧」是常见的反应,而目前数据仍显示,儿童在确诊后,重病或死亡的风险仍然比打疫苗后的副作用风险为低。
李副教授又指,目前對家長的衛生建議,應是將新冠病毒視為「流感」、亦無需太過擔心,因為小朋友在發病後一般只有很輕微的風險,但他仍然建議五至十一歳的兒童群體,應完成兩針疫苗,以作最大的保障。
李副教授又指,目前对家长的卫生建议,应是将新冠病毒视为「流感」、亦无需太过担心,因为小朋友在发病后一般只有很轻微的风险,但他仍然建议五至十一歳的儿童群体,应完成两针疫苗,以作最大的保障。 Source: AP Photo/Ted S. Warren, File
他引述卫生专家的建议,应将在校内传播新冠病毒视为「流感化」、而家长亦无需太过担心。

「在雪梨现时传播得最快的Omicron亚变种BA的杀伤力,与Omicron分别不大,病毒入侵人体肺部的功能已被原病毒减少90%。」
「因此,医学界目前的重点,已从确诊数字转移至关注重症及死亡,而有关数字亦明显减少。」
Crystal及Esther则对让子儿重返校园后所面对的再感染风险,有不同的看法。

Crystal认为,两名女儿病愈后,因为疫苗与抗体的保护会令她「松一口气」,她认为即使女儿日后要重返学校等密集的场地,再受感染后「也就不过如此。」

相反,Esther担心两名子女虽会产生自身抗体,但其效力最终会随时间流逝,她仍然担心子儿回校可能有再确诊的风险。
The entrance ceremony is held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Osaka City, Osaka Prefecture on April 7, 2022. New students wear face masks amid a pandemic of the new coronavirus COVID-19. ( 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 )
李副教授又指,若在学校等场所,要强制学生戴口罩或避免接触病毒是相当困难。 Source: 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
李副教授又指,若在学校等场所,要强制学生戴口罩或避免接触病毒是相当困难。

「卫生专家虽然并非不鼓励校内学生戴口罩,但难以用强求方式要求他们如此行。」
「原因是,小朋友面脥较小,令口罩贴面的效果会较差,所以即使小朋友戴口罩,效果往往较成年人为差。」
「加上小朋友难以理解传染病的细节,当他们玩得兴喜,可以口罩会松脱,或会在触摸口罩(的外围)后再触摸面部,这些都是难以控制的。因此,卫生专家现在没有特别要求小朋友戴口罩。」
李副教授强调,小朋友在发病后一般只有很轻微的风险,但他仍然建议五至十一歳的儿童群体,应完成两针疫苗,以作最大的保障,同时,他亦引述医学专家的意见认为,不论成人或小童、若完成疫苗接种并在确诊后痊愈产会生产出混合抗体,并可以在体内为持续。

「若感染新冠病毒,小朋友主要仍会有轻症,而大人若已打足疫苗—指加上加强剂、一般亦只会出现轻症。若在大人与小朋友感染后都属轻症的前提下,他们在感染后,等如多打了一剂疫苗。」

「而在感染后出现的免疫力,与疫苗的免疫效果混合,即所谓的Hybrid Immunity, 有专家推算,其持久性比单注射疫苗、或单从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更持久,可以持续十二个月以上,相对之下,打疫苗只能有四至六个月的功效。」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学童确诊惹全家中招成「新趋势」 专家:新冠常态化令校内播毒难避免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