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越南华侨曾传隆在六次独自偷渡失败后,因为当地的行政措施改变,最终决定再与9名家人一同买船位再偷渡离开越南。
- 可惜,他们途中遭逢海难,一家9人只有3人生环,而曾传隆与其他生还者被安排到另一艘船只后,却辗转到达菲律宾,但却被困船上半年不得入境。
- 当地后来受到联合国压力,而得以进入当地一个荒岛上生活6个月,但仍要过着非人生活。
- 最终,曾传隆有幸进入难民营,并因为其翻译的才能,得以成功来到澳洲,并发奋成为公营机构的经济学家。
对大部份澳洲华人而言,越南华侨偷渡的故事,可能只会在电影或政府的宣传片中见到,但今集【我不是名人】的嘉宾曾传隆(Edmund Tang)在抵达澳洲之前,曾经历过一如电影桥段般的偷渡过程。
有感当时越南年轻人的自由经已越来越被收窄,加上父母一早已离开越南并在香港生活,令Edmund 早已有离开越南的打算,而在胞姊的资助下,Edmund曾六次独自偷渡离开越南,但每一次都不成功。
「最初我姐姐全力担保我难开,(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当时其实无论陆路或水路,都要花费不少金钱作『买路费』才能离开越南。」
「但好不幸,我偷渡了五次均失败,但不幸中之大幸是,每一次我都没有被捉,只是损失的金钱亦不少。这些钱都是由我家姐支付的,感激她已出嫁仍愿意用钱支持我。」

Edmund年青时的独照 Source: Edmund Tang
「当时我每一次失败,都不敢回家,只能匿藏在较小的城镇,因为担心街坊中有人与政权有联系,若他们报告的话,我可能会被捉。所以我往往亦会逃到别处躱藏。」
1979 年 2 月 7 日,运载 2700 名难民的巴拿马注册货轮天运号(Skyluck)抵达香港海域后声称搁浅,但香港政府因一度拒絶让船民抵境一事惹起国际关注。
Edmund忆述,同一时期,其实有不少同类船只在越南政府「半官式」安排下,带住大批越南华裔人偷渡往外国,他才再与家人一齐离开。
「直至后来我第六次偷渡后,我家姐表示,『不如你回来,我们全家(一齐走)。』所以当时就全家一齐走。」
「这个做法得以成立,是因为到1977至78年,越南政府开始有计划给部份华人离开越南,这种做法当时十分流行,亦是半公开的。条件就是你每一个人要交上一笔钱,当时市价我们每人是十二両黄金,这样你就可以公开地离开,由政府安排你在某个港坐船离开。」

曾传隆(前排左二)与兄姊一同偷渡离开越南,最终只有他与兄长二人生还。 Source: Edmund Tang
「而所坐的船只,则并非由政府安排,而是交由华人社团中比较熟识如何组织偷渡船的人,自行买船,及安排人上船...而政府亦不会理会船只是否安全。」
不幸地,Edmund及家人乘坐的偷渡船却遇上海难,大部份家人亦因此而葬身大海。
「当时有好多人亦因此而葬身大海,同行的家人中,9个人中有6个人遇难。」
遇到海难之后,Edmund再被安排上另一艘船继续航程。这艘名为东安号的船只,本来是从泰国运粮食往香港而途经越南,但最后却没有一如天运号及汇丰号等登陆香港,反而掉头驶往马来西亚。
可惜船只当事未有获准在马来西亚上岸,之后驶经汶莱,被当地政府拒絶,船只唯有停在菲律宾的马尼拉。而在联合国的干预下,船只最终得以在菲律宾靠岸,但Edmund与同船的二千多人,却仍要在船上被困六个多月。

Edmund所坐偷渡船在海上搁浅的报道。 Source: Edmund Tang
「船上的六个月几乎是非人生活,你可以想象,菲律宾的天气这么热,我们在海上要日晒雨淋,令各人的头发被晒至退色,变成金黄色。」
「一遇到打风,(菲律宾)海军就要将我们的船拖至港口内匿藏,到无风就将我们拖走,出出入入至少十次八次。」
「后来亦因为卫生情况越来越恶劣,不少长者在船上病死,联合国就开始再给予菲律宾压力,可能亦由于当时情况与香港的情况相似,政府就破例被我们船上的人去到一荒岛上生活。」
虽然成功上岸,但Edmund仍要在荒岛上,面对其他生活难题。

Edmund在船上生活时的照片。 Source: Edmund Tang
「这个荒岛是马尼拉以南的一个偏远小岛,离开马尼拉相当远,亦从来没有人住过。」
「政府让我们登陆这个荒岛后,我们在当地再住多六个月,因为无人住,你可以想像,就连获得食物都有相常困难。」
「而岛上亦发生了很多不愉快事件,打架、受伤甚至死亡就经已不在话下。」
「虽然政府经已每个月运来粮食,但由于岛上没有码头,船只能够靠岸的位置,是离我们居住位置最远的另一端,因此,每一次运粮,岛上的年轻人就要帮手抬米及抬食物,亦先要涉水前往接近船的位置拿取。」
「之后,要在半身浸在水中的情况下,拖着要食用的包装米粮,缓缓走回岸上,还要走一个山头才回到政府为难民兴建的茅尞。而这些茅尞虽然是联合国要求菲律宾兴建,但却十分简陋。」
在荒岛上六个月后,有一日Edmund不知因何缘故,被移到马尼拉的难民营中生活。亦由于Edmund熟识中、英文及简单的越南文,让他有机会帮助管理当局进行翻译的工作,Edmund亦因此认识了助他移民澳洲的「贵人」—难民营内的一名教会修女。

Edmund在难民营时的照片。 Source: Edmund Tang
「当时澳洲接收难民的政策是比较严谨,亦听闻澳洲政府很少收单身的移民,我亦没有太大寄望要到澳洲。我一心亦想要去美国,觉得读书可能更加好。」
「我亦在当时亦有帮一名菲律宾的华人修女,该名修女知道我可以讲英文,就叫我去帮手翻译,助她解决当地难民处理日常的粮食及衣服等问题。」
「之后,她问我,你想到哪个国家,初时我仍然话想到美国,但她说,美国好多人申请,可能不在她控制的范围之内。」
「我及后提议不如到澳洲,她就话会尝试与澳洲政府商讨,希望澳洲亦会肯收容单身男士。」最终,在修女的斡旋下,Edmund及他的一名兄长,亦得以获得到澳洲生活的机会。
欲知有关Edmund在难民营内的最难忘经历,与及他移民澳洲后,如何进入大学成功以一级荣誉生的文凭毕业及成为澳洲的经济学家,以及他后来如何为政府每年出版一本向外国政府介绍澳洲的经济及商业发展,请留意足本访问。

Edmund与太太Polly Source: Edmund Tang
SBS 中文坚守《SBS 行为守则》及《SBS 编采指引》,以繁体中文及简体中文提供公平、公正、准确的新闻报道及时事资讯。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广播机构,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语种媒体服务,为全体澳洲人提供资讯、教育性及娱乐性内容,并与此同时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会的特色。SBS 广东话及 SBS 普通话电台节目均已为大众服务超过 40 年。按此进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