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刑事法讲师巴特(Jarryd Bartle)、科廷大学国家药物研究所(墨尔本)Nicole Lee教授及澳洲天主教大学心理学讲师罗斯(Paula Ross)表示,青少年服用违禁药品的比率其实很低,而且亦在过去近十年一直下降。
虽然澳洲整体上服用「摇头丸」(MDMA)的比率较类似国家为高,但只有少部份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一辈曾在过去一年服用MDMA,比率分别占约3%及7%;同时,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均从未尝试过服食摇头丸,比率为94%。
READ MORE

【澳洲定居指南】與孩子打開話匣子的十個貼士
故此,若年轻人接收一些声称「服用所有药物都是危险」等讯息,但同时他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便会漠视有关讯息,包括一些教导他们减低祸害的资讯。
将毒品描述为「致命」或「危险」实际上或增加其吸引力,并鼓励部份人服食更多效价强度高的药物。学者指出,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或是鼓励年轻一辈完全不服用任何药物甚至酒精类饮品。
另一方面,认为单单敦促年轻人「向毒品说不」则可将毒品从社区内消除,实在是错误且过于天真。学者指出,除「恐吓战术」以外,采取「禁止服用」手段或宣传计划亦是欠缺功效的。

Source: Getty Images
这些干预措施未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未有教导年青人拒绝毒品时所需要的人际沟通技能、未有致力应对年青人本身存在的冒险精神或不顾一切大胆尝试的决心、未有考虑到所谓「禁果效应」(即因为限制或禁止某种行为而令有关作为更具吸引力)。
学者指,事实上,有部份人会尝试服食药物,而他们当中亦有部份人会继续服用。采取「减低祸害」的策略接受这个现实,并力求令选择服食的人尽可能安全。
这是由于与毒品相关的祸害均与一系列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包括气温、是否知道自己正服用什么物质、以什么方式服食等。狂欢音乐节等活动的监管或运作模式其实足以影响发生各类型祸害的机率;提供充足的食水、了解服药行为的医护人员、朋辈的支持、加强教育等,均能大大减低可能出现的祸害。
与此同时,家长亦应从小向孩子灌输关于药物、烟草、酒精、毒品的正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