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句「向毒品说不」真的有效?

Overdrive Rave, Sydney Superdome

Source: Overdrive Australia

针对年轻人服用危险药物的行为,社会一向希望致力减少与毒品相关的祸害,并避免年轻人需要承受不必要的风险。但过去数十年进行的不少研究却指出,制造恐惧(或称为「恐吓战术」)并非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法。究竟社会及家长应如何应对青少年服用药物的问题?余睿章在今集「时事百宝箱」为大家探讨。


虽然澳洲整体上服用「摇头丸」(MDMA)的比率较类似国家为高,但只有少部份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一辈曾在过去一年服用MDMA,比率分别占约3%及7%;同时,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均从未尝试过服食摇头丸,比率为94%。

学者指出,毒品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预防策略,就是灌输「服食毒品并非一个普遍的习惯」的观念。所谓「羊群效应」,若年轻人认为「所有人」都有服食毒品,他们选择服食毒品的机会则会越大。
新州卫生厅在2019年11月决定放弃使用「恐吓战术」以减低服用「摇头丸」的比率。

事实上,有研究清楚指出,「恐吓战术」根本无助减低青少年服用毒品的情况。此外,因为服药过量而引致死亡的个案亦相对较为罕见,而大多数服食「派对药品」的人,亦未有招致不良后果。

故此,若年轻人接收一些声称「服用所有药物都是危险」等讯息,但同时他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便会漠视有关讯息,包括一些教导他们减低祸害的资讯。

将毒品描述为「致命」或「危险」实际上或增加其吸引力,并鼓励部份人服食更多效价强度高的药物。学者指出,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或是鼓励年轻一辈完全不服用任何药物甚至酒精类饮品
Placebo use among Australian GPs surprisingly high
Source: 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认为单单敦促年轻人「向毒品说不」则可将毒品从社区内消除,实在是错误且过于天真。学者指出,除「恐吓战术」以外,采取「禁止服用」手段或宣传计划亦是欠缺功效的。

这些干预措施未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未有教导年青人拒绝毒品时所需要的人际沟通技能、未有致力应对年青人本身存在的冒险精神或不顾一切大胆尝试的决心、未有考虑到所谓「禁果效应」(即因为限制或禁止某种行为而令有关作为更具吸引力)。

调查显示,不少年轻人坦言警察或缉毒犬搜查等威胁,根本没有阻止他们吸毒

新州死因庭裁判官亦曾经指出,警察执行脱衣搜身或出动缉毒犬可能令年轻人作出更危险的服药决,包括在同一时间服用极高剂量毒品。
学者指,事实上,有部份人会尝试服食药物,而他们当中亦有部份人会继续服用。采取「减低祸害」的策略接受这个现实,并力求令选择服食的人尽可能安全。

大部份服用药物的人都只是偶然才服食,而且亦仅占人生中一段短时间。纵然所有服用药物的行为均是存在风险的,但大多数与毒品有关的问题(包括服药过量致死)均是可以避免的。

这是由于与毒品相关的祸害均与一系列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包括气温、是否知道自己正服用什么物质、以什么方式服食等。狂欢音乐节等活动的监管或运作模式其实足以影响发生各类型祸害的机率;提供充足的食水、了解服药行为的医护人员、朋辈的支持、加强教育等,均能大大减低可能出现的祸害。

与此同时,家长亦应从小向孩子灌输关于药物、烟草、酒精、毒品的正确知识。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广东话节目 Facebook 专页或订阅广东话节目 Telegram 频道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