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张琦(Jo)自去年九月前往以色列工作,职责是要处理不同灾难及危机。由于本身对中东当地有兴趣,而且亦希望学习新技能,就决定寻找相关的科目进修。
他找到以色列有大学开设「冲突管理」的课程,对此相当有兴趣,因此决定报读,并前往特拉维夫入读这个为期一年的硕士课程。
READ MORE

加沙至今至少 139 人被殺 整座大廈被導彈炸毀
今次武装冲突因何而起?
以巴双方不时都会发生武装冲突。张琦在接受 SBS 广东话节目访问时表示,今次冲突的触发点源于四月时,社交平台「抖音」流传多条片段,显示阿拉伯人侮辱犹太人,或犹太人侮辱阿拉伯人,触发两个族群对对方的不满情绪。
除此以外,以色列又在东耶路撒冷试图驱赶巴勒斯坦人,并取回当地部份土地,进一步挑起巴勒斯坦人的怒火。
再加上当时正值守斋节(Ramadan),但以色列以安全为理由禁止巴勒斯坦人举行宗教仪式。五月初,就有巴勒斯坦示威者在清真寺爆发冲突,武装组织哈马斯因此为由声言要保护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发射火箭炮。
「以色列当然不会客气,因此亦向加沙发射火箭炮。」
他说:「这就是今次激烈冲突的触发点。」
随时做好心理准备:警报一响立即离开
张琦说:「大学方面早已向我们发出警告,指随时会有空袭警报。但起初都觉得特拉维夫是一个较为北部的城市,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
「但怎料有一天就听到空袭警报,我们起初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突然听见外面轰轰作响,就遵守指引走到防空洞(shelter)。」
「后来知道,真的有导弹射过来,在上空不断划过。」
他又指:「以色列有个『铁穹防御系统』(Iron Dome),发射导弹阻截火箭炮。但你会听见上空不断有爆炸声响。」
他说,最厉害的一晚是哈马斯发射过百支火箭炮到特拉维夫。「我们不断听见空袭警报,就不断走到防空洞,留待至声音停止才出来。」
「这个状态亦维持一段时间。我们要作好心理准备,随时一听见空袭警报就要走到防空洞。」

Source: Jo Cheung
「睡觉时炸弹在头上爆炸」
当被问及自己是否感到害怕,他坦言起初亦以为自己不会害怕,因为听说以色列很安全,而且防御系统亦会阻挡所有攻击,而自己当初在防空洞时亦并不太害怕。
「但后来有数晚睡觉时炸弹在头上爆炸,又有一天距离家中四公里外有一名以色列人被炮弹炸死。所以确实是有风险的。」
他又指,当地民众普遍对事件感受两极化,指有些来自海外的国际学生很冷静,有些则很害怕甚至哭起来。当地人亦如是:「听说有些会看着火箭继续在酒吧饮酒,有一名住在同一栋大厦的人曾经当兵,但他跟我说自己很害怕。」
张琦所说的防空洞,就在他所住房间的旁边。他表示,每一层楼都有防空洞,那是一间窗户全封、门户相当结实、经过特别设计的房间,若不愿意前往防空洞亦可前往一个固定的安全地点。
他说:「其实这里每一座楼宇都有防空洞,公众场所、商场、民居都会有。」
「本身以色列立国以来都经历不少战争,防空洞是一个标准的配备。」
心情复杂、百感交集
张琦又表示,经历事件期间自己的心情亦相当复杂矛盾。他说:「我会庆幸自己身处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每天看见的新闻,加沙当地由于没有防空洞,很多平民伤亡。而以色列亦有平民死伤。」
「望着这种情景实在百感交集。(这些事件)最终受害的始终是平民。」
除此以外,今次武装冲突亦触发普通阿拉伯人及犹太人互相之间的仇恨情绪,加剧互相打斗的情况。「连番有新闻报道,有犹太人及阿拉伯人被人在街上打死。」
「在特拉维夫,有两名阿拉伯小童,突然被人投掷汽油弹烧伤。实在相当令人心痛。」

Source: Jo Cheung
「冲突管理」其实无奈
修读「国际冲突管理」的张琦慨叹,当真正面对此等武装冲突的事件是,就会发现自己学习得来的理论,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说:「在面对现实情况下如何处理,就要靠自己的经验。」
「在这件事上我会体会到,冲突管理是较为无奈的作为。你看见没有人希望冲突得到解决,因为手握权力的人(当时)都不愿意冲突结束。」
他说:「因此我会觉得有点无力感。冲突管理,其实只是这些人经已达成其目的,才可以开始进行调解。」
至于会否考虑离开特拉维夫,他表示暂时未想过这个问题,主要由于认为事件会过去。他说:「虽然害怕,但确实没有想过离开。」
SBS 中文坚守《SBS 行为守则》及《SBS 编采指引》,以繁体中文及简体中文提供公平、公正、准确的新闻报道及时事资讯。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广播机构,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语种媒体服务,为全体澳洲人提供资讯、教育性及娱乐性内容,并与此同时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会的特色。SBS 广东话及 SBS 普通话电台节目均已为大众服务超过 40 年。按此进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