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医生谈疫情:与病毒共存,我们要做些什么?

Yong Zhang

Source: Yong Zhang

2月上旬,澳大利亚的COVID-19死亡率已经由巅峰时期约4%的降至0.2%以下。回看这段时间的疫情,墨尔本华人医生张勇认为,还远不到我们可以完全放松的时候。(点击上图收听音频)


在华人医生张勇的诊所,每天都会接诊10至20名COVID-19患者。在与病毒共存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从家庭医生的角度,张勇医生给出了他的解读。

面对COVID-19确诊者,家庭医生是如何应对的?

张医生说,在被告知病人确诊COVID-19之后,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电话问诊,确保病人没有进入重症期。

如果出现重症,张医生联络医院或呼吸科专家,寻求相应帮助。

“有时候也需要建议病人什么时候去拨打急救电话000,”张医生说。他补充说,在新冠高峰时期,由于缺乏明确的引导信息,会有不少轻症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导致急救系统出现延迟。

“这反而导致一些需要急救的病人,他们的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

截至2月上旬,澳大利亚的COVID-19死亡率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由巅峰时期的约4%下降至0.2%之下。

2月10日,新州录得10130例新增确诊,24人死亡;维州新增9391例COVID-19病例,16人死亡。

然而,比起确诊数字,张医生这样的医学从业者更关心入院和重症人数。

“大量的新冠患者还是需要住院的,尤其是重症监护(ICU),”张医生说,“普通的ICU病人可能进去两周就出来了,做完手术两天就出来了,但是新冠病人要在重症监护室待四至八周。”

“所以说,尽管比如现在维州(住院人数)是100多例,但他们可能一直需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医疗资源。”

张医生认为,这就是维州此前拉响“褐色警报”(Code Brown)的原因,即,应对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的压力。

由于Omicron变种病毒导致的病例增加,1月18日,维州宣布在全州范围内实施“褐色警报”。这意味着一些正在休假的医护人员可能会被召回,非紧急或非必要的医疗护理服务可能会被推迟。

出现新冠症状,家庭医生建议人们如何处理?

张医生告诉SBS中文普通话,Omicron变种病毒属于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比较少见。从他看诊的经验来看,患者在感染两天左右会出现鼻塞、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症状严重一些的包括呼吸不畅、胸闷,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发烧、肌肉酸痛、头痛、疲劳。

张医生说,如果感染COVID-19,从家庭医生角度,他首先建议患者有能够提供支持的联系人。

“在家隔离的时候,你需要朋友的支援,他们可以帮你采购食品、药品,还能够在你心情苦闷的时候提供情感支持。”

第二,张医生建议,及时联络家庭医生。

他说:“您一定要找一个您可以信任的、可以长期去见的家庭医生。这样不仅对您目前的新冠管理(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其他疾病,也会为你提供帮助。”

第三,关于新冠治疗药品,张医生认为,不要盲目相信互联网上的“偏方和妙招”。此外,根据澳大利亚边境执法部门的规定,华人常用药品连花清瘟在澳洲属于违禁药物。
“对于大家都在说的Panadol和Nurofen,前者是扑热息痛,后者是非甾体抗炎药。两种药可以同时使用,可以帮助你缓解症状,并帮助降温。”

“两种药可以长期使用,如果您没有严重肝脏疾病,Panadol的每天最高用量是八粒;如果您没有严重肾脏疾病或胃出血、胃溃疡,Nurofen的最高用量是每天六粒。”

张医生补充说,如果症状较为严重,那医学建议是一定要卧床休息。
新冠是病毒感染,它要你用大量的能量去抵抗病毒。很多专家建议卧床休息,每20至30分钟起床活动一下,避免下肢静脉血栓。
在饮食上,张医生提醒患者需要多喝水、补充足够的营养。

“如果没有心脏衰竭的情况,需要每天喝两升水;(感染新冠)则需要每天喝2.5至三升水。给细胞补水有助于快速恢复”,他说,“营养方面,尽管可能丧失嗅觉和味觉,还是多摄入蛋白质,比如肉类、豆类,还有新鲜蔬菜。”

出现重症怎么办?

张医生说,COVID-19的重症一般是呼吸系统出现问题,例如突然感觉到胸闷、气短。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每分钟20至30下,但如果频率超过30,则一定要联系医生或拨打急救电话。

在大流行期间,联邦政府推出医保卡(Medicare)持有者的远程就医项目,允许患者以电话、视频等形式远程与医生沟通。

张医生提醒,如果您是COVID-19阳性或出现症状,尤其是呼吸症状,一定要居家远程咨询医生,并尽快检测。

选购、佩戴口罩有哪些注意点?

随着“与病毒共存”成为普遍共识,张医生认为,保护我们的最好方式,一个是接种疫苗,另一个就是佩戴口罩。

对于口罩的选购,张医生说,N95口罩一般用于专业医护和或较长时间与新冠病人直接接触的情形。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选择医用外科口罩,也能起到足够的防护作用。

“推荐的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由澳大利亚药监局批准的口罩;但在很难获取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口罩都比不佩戴要好。”

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口罩的或真或假的信息。张医生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分辨和解读。
Yong Zhang
Source: Yong Zhang
关于口罩能否循环使用这一问题,张医生认为,佩戴过后的口罩最好避免二次使用。在口罩等防护物资最为缺乏的时候,皇家墨尔本医院的医护人员曾研究出一套“轮换方案”。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普通表面上,例如纸类、纤维类,存活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天。较硬表面,比如铁,一般存活不会超过一周。”

张医生介绍,如果一定要循环利用N95口罩,可以准备七个,标明周一至周日,每天轮换,可以持续二至三个月。

“不用的口罩可以放在纸袋子包起来,放在安全的环境保存。”

另外,张医生认为,不要把口罩用微波炉和烤箱杀毒,也无需放在太阳下高温暴晒。

关于网上流传的紫外线高温消毒法,张医生表示,紫外线光UVC的确可以起到杀毒效果,然而,他不并不推荐人们这么做。

“UVC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会造成皮肤和眼部灼伤,所以一定要小心使用,建议还是专业人员操作。”

此外,由于UVC消毒柜价格昂贵,“普通人还是没必要每家准备一个消毒柜的。”

SBS致力于提供真实、有效的医学信息,如果您有新冠症状,请及时求助您的医生。嘉宾观点不能取代专业医疗建议、不代表本台立场。

请听采访:



(本文系SBS中文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