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发达,今时今日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最少六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看着萤光幕,而大部份都是使用智能手机。但最近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每日使用电子设备五个小时或以上,其自杀的危险比每日使用电子设备一小时以下的青少年,高出71%。而实验亦同时证明,数码媒介不单不会令用家变得快乐,反而会导致抑郁症及情绪低落等现象。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Steve Jobs)在2010年接受一位记者访问时表示,自己不容许儿女使用iPad,又严格限制他们面对萤光幕的时间,这番话令人大吃一惊。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近年社会上不断有声音表示发明这些科技产品的公司,有责任推出一些有效限制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的程式。在今年年初,苹果公司两名大股东便去信该公司,要求公司编写程式,以限制儿童使用其电子产品的时间;而苹果公司其后亦已经表示同意。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特温吉(Jean Twenge)有份协助撰写该封信件。他表示,苹果公司编写限制使用时间的程式,不但对青少年有好处,同时亦对该公司有利。特温吉教授引述学术研究指出,问题不在于青少年是否拥有智能手机;而事实上,完全不能使用智能电话的青少年的快乐指数,却比有限度使用智能电话的青少年较低。研究显示,问题一般在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两小时的青少年身上出现,包括睡眠不足、出现抑郁症状、甚至自杀倾向。
因此,特温吉教授说,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便是限制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而倘若苹果公司真正实行这个方法,可谓容易不过。因为当顾客购入产品之时,苹果公司经已「稳袋」有关的利润,不论用家使用电子产品的次数或时数。但面对诱惑,而家长亦未能有效向子女施加使用限制,青少年却难以自制,规限自己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两小时或以下。虽然有人指出,家长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软件,以限制子女使用电子产品及社交媒体的时间,但亦有家长表示这些软件复杂难用,又或认为软件的收费过高;同时,熟悉电脑程式的孩子亦有可能找到软件的漏洞、破解限制。但假如苹果公司愿意在手机系统上引入一个简单的使用限制设定,容许家长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时段、核准孩子可以下载试用的应用程式、阻截任何来历不明的电话来电,家长便会对苹果公司的产品加强信心,从而更愿意为孩子购入该公司的产品。
这就是两名苹果公司大股东的论据:家长感到放心;公司亦得以出售更多件货品。这个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