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买包装食品时,包装上的标签是我们了解产品成份的唯一途径。假如消费者甚至需要戒口或避免食物过敏的话,便更加需要清楚了解产品内所含的每一项成份。究竟,食物包装上的标签,对消费者有何重要?
一般的食物包装上,印有八大类的资料,包括营养素表、成份列表及所占比例、一般产品辨认资料、原产地、食用日期、净重量、使用及储存方法,及其他营养价值字眼。
首先说说营养素表。大家或许有所不知,原来澳洲是全球其中一个,最先开始规定食物标签上必须印上营养素表的国家。营养素表可以令消费者一眼看清楚食品内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份、纤维、钠质(即盐份)等。营养素表分两行,一行显示一人份量的营养素成份,另一行只显示每100克所含的营养素成份,方便消费者与其他产品比较所含营养素的含量。有营养师建议,每100克的食物最好应含有少于10克的总脂肪、少于3克的饱和脂肪、少于15克的糖份,及少于400毫克的钠质。而每一人份量的食物亦应含有多于3克的纤维。当然,上述的建议营养素含量视乎所属的食物及个人健康情况,而有所不同。
至于成份列表,由多至少排列食品中的成份及材料;即表示,排在最先的材料,便是含量最高的成份。如果成份中包括化学添加剂,成份表上需要写明添加剂的编号;而假如该包装食品声称含有一款主要的材料,成份表上则需要写明该材料所占的百份比。例如,一盒草莓乳酪,成份表便需要列明草莓所占的比例。而对于患有食物敏感的人士,成份列表则尤其重要;消费者需要查看成份列表上,是否有坚果、鱼类、蛋类、奶类、芝麻、豆类、小麦等致敏源。营养师建议,尽量避免成份列表过长的食品,因为成份越多,代表食物经过加工处理的工序亦越多。
第三,一般产品辨认资料,即产品的名称。假如一款乳酪产品声称含有草莓,成份中便必须包括草莓;否则,假如当中根本没有水果的成份,则只可写上「草莓味乳酪」。至于食用日期,一般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此日期前最佳」及「有效日期」或「到期日」。「到期日」的意思是指,食物必须在列明的日期前吃完,否则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而「最佳日期」过了后,食物依然可以安全食用,但营养价值则可能相对较少。最后的营养价值字眼,一般是用作吸引顾客购买产品之用,但必须同现实相符;假如包装声称「含有钙质」,食品便必须包含钙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