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的英文名称「Halloween」为「Hallows' Evening」的缩写,准确的中文翻译应为「万圣节的前夕晚上」;是一个在多个西方基督宗教国家以至世界各地并无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均会庆祝的节日。纵然这个节庆已变演成一个「打扮鬼怪」、「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等受孩子喜爱的节目,但这个节日的历史起源及宗教背景却并非人尽皆知。
「Halloween」这个英文字,据信是在1745年首次出现,是由苏格兰词汇「All Hallow’s Eve」(万圣节前夕晚上)演变而成。「Halloween」中的「e’en」,代表前夕,为苏格兰语「even」省去「v」字母的缩写;由此,随着字眼逐渐演变,「All Hallow’s Eve」则不断缩短为「Hallowe’en」。
根据记载,早期的天主教(或称「大公教会」)由于圣人数目众多,无法一一订立日子纪念,因此就设立一个日子追念他们;历史文献显示,最早如此纪念的是安提约基雅(Antioch)教会,其遗址位于土耳其的城市安塔基亚(Antakya),当时的纪念日定为「圣神降临节」(或称为「五旬节」)后的第一个主日;而「五旬节」则是耶稣复活节后的第50天。古时其他不同地方教会亦在春季纪念全体圣人及教会殉道者。在公元609年5月13日,教宗圣博义四世(Boniface IV)将罗马万神殿(Pantheon)重新奉献予圣母玛利亚及所有殉道者,并奉他们为万神殿的主保圣人。同时,这一天亦是古罗马教会纪念亡者的日子「渡亡节」(Lemuria)。
后来,教宗圣额我略三世(Gregory III)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中其中一个小堂奉献予诸位天上圣人圣女,用以存放宗徒、所有圣人、殉道者及忏悔者的圣髑。公元835年,教宗额我略四世(Gregory III)将纪念诸圣的日子改为每年11月1日,称为「诸圣节」(All Saints Day),目的是为对抗当时已开始流行的万圣节。同时,教会亦在此节庆中,纪念所有圣人、表彰他们的圣德,用以使教会视他们为效法的楷模。而在诸圣节的翌日,教会亦纪念「追思已亡诸信者节」(All Souls' Day);这个日子是由法国克隆尼(Cluny)隐修院的院长圣奥迪罗(St. Odilo)所推广的,透过善工、祈祷、刻苦、牺牲,纪念殉道的信徒,并为身处炼狱受苦的灵魂而祈祷。

Source: Wikimedia/ Kaj Bjurman (Public Domain)
究竟诸圣节或万圣节应是10月31日抑或是11月1日举行?按照现代历法可以说,两者均正确。由于在古时,入夜后便是新一天的开始,因此11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已踏入诸圣节。
至于今时今日非教内人士庆祝万圣节的起源,则需追溯至古时,爱尔兰人认为10月31日及11月1日间,宇宙法则暂停、去世鬼魂会回来,故有穿上奇装异服的习俗、游行驱鬼。当时,在欧洲有为亡者布施糖果的习惯,接受者则答应以「为亡者祈祷」回报;因此发展出孩子们到各家索取糖果的习惯。

The parade was in full swing as revellers enjoyed the US holiday. Source: AAP
另外,按照爱尔兰一个民间故事:有一位名为「Jack」的人,设陷阱诱骗魔鬼不再诱惑他,但可惜了「欺骗」之手段,而不能升天堂;但又因魔鬼曾答应不勾引他,因此亦不该下地狱,更向着Jack的方向投向一块从火炉拿出来的炭。当晚天气寒冷,Jack于是便将炭放在一个挖空了的萝卜内,防止火焰熄灭。从此,Jack就拿着该以萝卜制成的灯笼往来阴间,寻找可休息之处,直到最后审判。万圣节以南瓜制作灯笼,亦由此而来。
Halloween Pumpkins (AAP) Source: A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