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儿童或天才儿童占整体澳洲学童人数高达一成。但在大学收读四年教育课程的本科生,有关如何处理资优儿童的课程内容占整个学位课程的比例相当微小,甚至只是以45分钟轻轻带过。有研究显示,学校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及培训,是导致这些资优儿童未能得到最适当协助的主要原因。有教育界人士以为,这些学童的聪明才智或是透过侥幸而得,即使未得到额外教育亦能得出较其他人更好的成绩。但事实并非如此。
READ MORE

【時事百寶箱】增加免費學前教育有何好處?
西澳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资优儿童研究学者斯莱特(Eileen Slater)博士向澳洲广播公司(ABC)记者简介资优或天才儿童的部份特征,令家长或教师容易辨认出学童是否属于资优儿童。这些特征包括有强烈追求社会公义的意欲或对他人的同情心、识字或数学能力较其他同龄同学优胜、有很强的幽默感、优秀的类比推理能力及视觉空间能力(能在头脑中想像事物或物体的不同角度);同时,学习节奏亦相对较快,毋须教学者反覆讲解。社交生活方面,资优或天才学童倾向喜欢与年纪较长的同学交往,亦喜欢参与一些较为复杂、涉及规则的游戏。
另一名研究学者伯顿(Kate Burton)博士表示,资优的情况可以在婴幼儿的阶段便呈现出来。她指出:「他们(资优儿童)一般较其他小童更早达到某些人生里程碑,如说话、阅读、数学技能等,甚至能自行完成砌图或解开谜底。与同龄孩子一样,资优儿童亦有很大好奇心、不断提出问题,但这些问题之话题可能较其他同龄儿童的问题更为『奇怪』或非典型。」伯顿博士补充,资优儿童可能有较大机会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因为他们有较大的控制欲、喜欢创造一些规矩复杂的游戏。
及早辨别资优儿童、为他们安排更高难度的挑战,其实相当重要;否则,这份过人才智或会演变成诅咒。身为西澳资优儿童协会(Gifted WA)创办人之一的伯顿博士指,若资优儿童长期过着平平无奇的学习生活,便会感到厌倦,继而产生挫败感。她说:「有些孩子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拒绝做功课,并使用时间作其他事情,包括将物件或电器解体再重新装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资优儿童或能自然地隐藏内心的苦闷,在学校显得正常,但返到家中便会「由天使变成魔鬼」;伯顿博士解释,学者将这情况称为「延迟的后期反应」。

Angus was quickly identified as gifted. Photo: Supplied Source: Insight
伯顿博士说,在多数情况下未有得到适当支援的资优学生会感到苦闷、得出较能力为低的学业成绩,并表现出完美主义。她说:「年轻资优儿童可能会被一些相关经验较浅的人员,错误因为儿童由于长期不受挑战而出现的情况,诊断他们患上专注力失调或过度活跃症、自闭症甚至是躁郁症。有些资优儿童较同龄同学在学业上、社交能力上、情绪上领先数年,因此可能会感到生活欠缺挑战、孤独,甚至是被人误解继而患上选择性缄默症。」另外,亦有部份资优学童当遇到较困难的挑战但自己却未能即时掌握之时,便会出现挫败感;这个情况一旦持续未止,他们便可能以为自己相当愚蠢,逐渐发展成精神健康问题甚至作出自残行为。
伯顿博士因此建议学校,加入所属州份的资优学童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分辨出资优学童并提供适当协助,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与心智相若的同学相处。她建议教师参与不同专业发展的机会,认识资优或天才学童的需要。她说:「假如他们(资优学童)质疑你,千万不要觉得他们有欠礼貌继而要求他们闭嘴,反而要聆听他们的见解。若资优学童有需要及有能力应付,学校不必害怕为学童安排跳级。」
[videocard video="1356972611885"]
READ MORE

政府大幅削經費 低收入家庭學童恐無早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