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到报税的季节。近年,不断有新闻报道,有骗徒假冒澳洲税务局官员致电市民,声称该名人士欠交税项,要求其以iTunes点数卡清还款项。而近日柏斯及维州再有两名人士被骗徒以相同手法,分别被骗去价值4000澳元及46000澳元的iTunes点数卡。
事实上,iTunes点数卡多年来都是受骗徒欢迎的骗财工具,而澳洲亦不是这些骗徒出现的唯一国家。在数年前,香港、台湾及日本均有人透过社交软件「LINE」收到骗徒冒认朋友传出的短讯,要求他们到便利店买数张iTunes点数卡,称一张卡可以以接近双倍的价钱转卖,再与事主平分利润。而在美国,去年亦有骗徒冒认美国财政部国家税务局的职员,要求受害人以iTunes点数卡缴交费用。有美国传媒报道,加拿大及英国亦出现类似的骗案。与此同时,亦有骗徒假扮债权人及受害者的家人等。
至于澳洲,除了假冒税务局职员,有骗徒亦要求受害者以iTunes点数卡缴交医疗费用、保释费用、欠债、电费、水费等。一般情况下,骗徒致电受害者,声称受害者可能面临刑事检控,要求受害者立即缴交一个紧急的费用,着他前往零售商舖购买点数卡;然后要求受害人将点数卡背后的16位数字,以电话短讯或通话的方式,交予骗徒手上。很快,点数卡上的金额,便会被骗徒用尽,或全数转账到骗徒的户口。
但究竟这些iTunes的点数有何用途?为什么骗徒会特别钟情于iTunes点数卡?根据澳洲竞争及消费者公署副署长里卡尔(Delia Rickard)的说法,这些点数卡难以追踪;加上金钱能够迅速到手,因此深受骗徒欢迎。里卡尔表示,这种诈骗手法其实相当普遍。她说,在本年5月底至7月23日为止,竞争及消费者公署已经接到465宗相关的个案举报,当中涉及的金额合共为359000元。根据美国传媒报道,这些点数卡的款项,最终是流入黑市。
在苹果公司的一边厢,是否应该责任提醒公众提防骗案,免堕陷阱呢?有消费者权益组织则要求苹果公司,只需要在网页写上一段简短的字句,可能已经足够。但组织则表示,苹果公司似乎对接二连三牵涉iTunes点数卡的骗局,爱理不理。有消费者亦表示,曾经在受骗后向苹果公司求助;公司职员表示,假如点数卡内的储值额未用尽,公司可以注销该张咭,否则受害人只能向执法当局求助。似乎大家只能靠自身的智慧,避免堕入骗徒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