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认及应对假新闻?

Woman using tablet with social media notification icons

Using social media to criticise your employer or their policy could land you in hot water Source: SBS

「假新闻」近年对全球不同地区及社会均构成越趋严重的威胁。少量的假新闻足以破坏友善对话的空间,而大量假新闻泛滥则可能威胁民主进程,包括影响选举结果。究竟一般人可以如何避免自己被假消息影响?余睿章在今集「时事百宝箱」为大家探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应对假新闻的适当方法是了解假新闻如何进入人类的脑袋并存留一段时间,亦即分析人类记忆的原理记忆可以如何被改变

蒙纳殊大学认知神经病学实验室研究员马修斯(Julian Mattews)表示,假新闻一般依赖「归因谬误」的情况,即人类由脑海中找到对某事物的记忆,但却未能记起有关资讯的来源;其中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商品广告,人类对某种曾经见过的商品或品牌感觉熟悉,但未能记起自己是从广告中见过该产品或公司。

一项针对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所发布之假新闻的调查,发现假如一个虚假消息以新闻标题的格式呈现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而即使出现的次数只有一次,足以影响接收者对有关消息的信任程度。更甚者,即使有关消息受到公众外界所质疑,甚至被证实为虚构,读者仍然选择信以为真。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ource: EPA
马修斯又表示,消息重复出现会增加讯息接收者信以为真的程度。这是由于重复出现会令人感受到一种集体认同的感觉,从而构成集体错误记忆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但值得一提是,有科学研究证实,集体错误记忆可以促进健康生活习惯;举例,对指定食品或饮品的错误印象可间接鼓励一个人避免进食油腻的食物酒精等。

另外,偏见亦能加强一个人对假新闻的信任程度。马修斯表示,偏见是一个人在分析及解读脑袋内的记忆,被个人感受及世界观所左右的程度。有些人可能会将记忆形容为一个保存文件的档案库,但事实上记忆有时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记忆是基于一个人的信念而塑造的,所保存的是一个与信念一致的故事叙述,而非呈现事实情况的一个精确记录。
انسانی دماغ
انسانی دماغ Source: iStockphoto
这个选择性接收讯息的情况,亦即个人倾向接收一些符合其本身固有信念的讯息,并拒绝接收一些质疑其固有信念的资讯。这个情况,正是由于人体大脑习惯选择相信一些其认为来自真实消息来源的讯息。但与此同时,大脑却会同时记住一些其认为属真实及虚假的讯息,因为一个人一般拥有推动力捍卫自己的信念、对对立意见作出反驳。

由此可见,人类大脑记忆功能的操作模式,意味完全制止假新闻传播,是绝不可能的。但独立个体可以作的,是以一个科学家的思考态度,意识自己可能存在的个人偏见,以质疑的态度探究所接收讯息之真实性。马修斯指出,要辨认出假新闻,可以问自己以下的三个问题:

  1. 讯息是属于什么内容?
    究竟有关讯息是新闻、个人观点、幽默?明确辨认出讯息为什么类型的内容,有助个人更完整地将讯息整合在记忆内。
  2. 讯息在哪里发放?
    了解资讯所发放的渠道能正确地解读内容并有效地存留在人体记忆中。
  3. 谁是受益者?
    反思讯息广泛流传可为谁人带来益处,亦能有助接收讯息者整合所收到的资料作全面审视,并了解自己是否有以偏颇的态度思考。
Social Networks
Source: AAP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广东话节目 Facebook 专页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如何辨认及应对假新闻?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