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初,一款私人社交音频应用Clubhouse,随着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诸多名人和网红加入,吸引了来自全球、包括许多中国大陆用户的目光。
Clubhouse相较於其他大型社交平台,更多了些隐密和神秘感,目前只限定苹果手机用户、透过用户邀请制加入。
要点:
- Clubhouse由互联网上的菁英带起流行风潮
- Clubhouse上讲究思想值,不在意颜值
- Clubhouse热潮能持续多久丶实际能造成哪些社会影响力,有待观察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传媒学院副教授于海青(Haiqing Yu)分析,Clubhouse这股新兴热潮,是由互联网上的“菁英”所带动。
社交媒体流行的传播渠道,从文字、语音(如:podcast)到影像(如:直播)。然而,Clubhouse打造即时语音交流,让一群陌生人在网上聊天或讨论特定话题,是一种创新的现象。
不过,于海青也表示,她个人对使用该平台持谨慎的态度,且认为在中国的言论审查、社交媒体管制之下,Clubhouse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有待观望。
从它(Clubhouse)一开始兴起,我就觉得它可能活不了太久。
于海青解释,语音一直都是主流媒体渠道之一,从传统的有声读物、广播到近年盛行的podcast(如: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等。
透过声音,使用者不需考虑自己的种族、肤色、年龄、长相和身份,以语音传递观点为主。
因此,她肯定Clubhouse主打语音交流,是社交媒体中正面的现象和进步。

Social media apps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Source: AAP
不再以颜值取胜,而是以思想值影响别人。
于海青目前尚未加入Clubhouse帐号,但她从身边朋友的使用反馈中,观察到Clubhouse诸多聊天室内各个话题的评价褒贬不一。
她认为,虽然有不少讨论触及了较敏感的政治议题,如:台湾和香港等主题,但参与讨论者大多属於华人社会中的菁英阶层,内容不够“接地气”,实质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仍有待观察。
于海青解释,Clubhouse很符合华人盛行的“圈文化”,也就是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所属的那个圈,从中发展出人际关系。
Clubhouse的操作逻辑,如同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圈,圈里有熟人会给你邀请码加入,“其实这仍是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人们还是在自己的圈里转悠。”
READ MORE

最火社交app中国大陆遭禁 网友:早就料到
于海青也表示,面对Clubhouse遭到中国政府言论审查并封锁,完全在她的预料之中。
现在(言论自由)的狂欢是非常短暂的。
她说明,无论是针对开放性的平台,如:微博,或者封闭性的平台,如:微信,中国政府都会用技术或人工手段,进行言论审查。
“因此(对中国用户而言)Clubhouse的言论自由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步上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的後尘。
(以上为嘉宾观点,不代表SBS立场)
欢迎您点击首图,收听完整音频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