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家马信诚在接受本台节目「时事专访」时表示,关于影视暴力会否对儿童产生心理影响,美国早于五十多年前就经已开始研究,学术界多年来亦一直争论不休,但经过多年的争辩,最终在2000年,专家在查访2千份不同的报告后,才确立暴力画面是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结果。
但Noris认为除了剧中的暴力描述外,当中出现例如:「为利可以忘义、胜者才能生存」等「意识形态」,亦可能会扭曲儿童及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价值观。
「学界的研究不能排除有此可能,第一,(儿童可能会)单纯直接模枋剧中的行为,而不需理解其价值观,因为他们只是鹦鹉学舌。例如,若出现『有钱大晒』等对白,他们可能就会学着讲相同的说话,或出现『为钱就可以打人』的描述,他亦会学这样的行为,有时并不涉及一些深层次的认知,而可能纯粹是有样学样。」
而Noris亦引述美国的一份研究显示,在专家查访某些社区的学校后,发现若社区内儿童在早期已接触有关枪击的影视作品的儿童,区内的枪击案件就会大增。而不单止美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亦有相类似的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亦都曾发表研究,显示不同年纪的人,若果他们在早期已接触有关暴力的影视作品,研究追踪他们在二、三十年期间,是否会死于枪杀或自杀,有关的比率仍较为高。」
不过,Noris则解释,当儿童处理价值取向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对复杂,亦并非『我看了就会学』的单纯对等关系。
「首先,不论小朋友或成年人,他们是否会容易将自己投射对剧中主人翁身上,亦是很关键的因素;例如,是角色是否容易反映观众自己身上的某些特点,若对方与你有共通的地方,你就会比较容易喜欢或者堕入这个角色,或者会较认可这个角色的言行或价值观。」
「但有另一个必须要知道前设,就是专家亦发现,即使有人可能会喜欢上,当中所谓『坏人』的角色,但若果你要被迫公开你的意见—即向社会表达出这个想法,好多人就会不敢、或不向汇报此时,并(在公众面前)会开始讉责这些坏行为。」
「当中的变数是,在长远的价值观上,我们最终是否认可一些坏行为、或自己是否会选择做一个坏人,可能仍要视乎社会或别人是否获知你有此想法。若果别人留意到,他们就会有所收敛,亦让有关的发展出现变数。」
有本地的学校亦针对儿童模枋剧中的游戏一事,建议家长修应改家中患流平台Netflix设定,确保子女无法观看。Noris则认为在现今社会难以完全禁止儿童过早接触成人情节或画面的大前提下,他仍然建议家长尽可能禁止及监察有关情况,不过,除了单纯「禁止」接触外,另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在得知儿童获得有关资讯时,可以及时与儿童沟通,向他们告知正确正处理有关资讯的方法或及时获得辅导。
READ MORE

【萬聖節打卡熱點】《魷魚遊戲》中123木頭人娃娃現身雪梨岩石區
但Noris亦解释,即使已届十八岁或以上的人,亦未必等如他们已有成熟的心智,处理《鱿鱼游戏》等影视作品当中投射的各种价值观。
「心理学去分析一个人是否心智程度,与社会上的界定一定会略有分别,一般社会都会接纳一个人若智力正常,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亦过了法定的成年年纪—例如在澳洲就是十八歳以上—我们就会假定这个人为心智成熟。」
「但这只是法律上的定义,但在心理学或科学的层面,我们发现所谓的心智成熟,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停下想清楚自己做某些行动的后果,而并非只出于冲动、不计后果地去做。」
「而科学界亦发现,十八岁亦并非所有人的心智可以发育至稳定的界线,尤其有部份男性可能要到二十二岁至二十五岁,这种『想清楚才行事』的功能才能开发。」
他亦引用道德观念发展的大师级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的理论作例子,解释何谓「心智的健全发展」。
「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能有六个阶段,早期—即比较小朋友的阶段,『犯罪后别人捉不到、过到海就是神仙』的观念。发展到后来,就会出现一种更超越的道德,即使不会被发现,我仍然有自我的约束,相信不应该欺负其他人或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些都是一些指标,作为了解一个人的心智—尤其是道德心智发展去到那一个程度;」
「但总括而言,心理学家设立这些指标,都是希望,做人不应只是停留在『无人知道下我就不为善』,而是发展而可以『自律』、以及与其他人『守望相助』等态度。」
更多详情请收听足本录音。
READ MORE

原創劇《魷魚遊戲》因何成為「城中熱話」?
SBS 中文坚守《SBS 行为守则》及《SBS 编采指引》,以繁体中文及简体中文提供公平、公正、准确的新闻报道及时事资讯。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广播机构,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语种媒体服务,为全体澳洲人提供资讯、教育性及娱乐性内容,并与此同时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会的特色。SBS 广东话及 SBS 普通话电台节目均已为大众服务超过 40 年。按此进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