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 毛尔南先生和团队将这个见仁见智的谚语搬上舞台,打造了一部时长70分钟的儿童肢体剧。
几无对白,全剧全程只有寥寥16个字。毛尔南说:“演员的肢体动作相对台词,对青少年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
让澳洲孩子看懂“三个和尚”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and China National Theatre for Children Beijing will present "Three Monks" in Adelaide. Source: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砍掉语言并非易事。
语言和肢体好比塑造人物的两个翅膀,我们要做的是砍掉一个翅膀,还得让鸟飞起来。
毛先生回忆称,没有对话确实给排练带来了一些障碍。但是,肢体剧少对话的形式也让澳洲不懂汉语的观众能够更易理解这一中国谚语的内涵。“观众直接看到了故事的讲述和演员的表演”。
《三个和尚》的国际演出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十数个国家,毛先生说,在西班牙、德国等地的欧洲之旅,许多观众记住了寥寥的几个字“师父”、“阿弥陀佛”。其体现出的是观众在突破语言或是没有语言的环境下所体会到的情感魅力。
戏剧的情感力量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and China National Theatre for Children Beijing will present "Three Monks" in Adelaide. Source: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很多华人可能还记得1981年电视上播出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它让人们记住了一句展现团结、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哲学道理的谚语,管理、金融界甚至希望从“三个和尚”提取出人事管理的智慧,并加以运用。“思想狂徒”黎鸣曾在他的作品《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 》中指出,典型的中国人就是“讲面子”的“和尚”,因为中国人缺少西方基督文化中的“契约精神”。
毛先生表示,这部肢体剧没有简单直白的告诉观众这一见人见智的谚语所指代的是某一种思想,而是抓住戏剧的情感让不同时代背景的观众去寻求他们自己的理解。
“‘三个和尚’是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谚语,但是艺术更多的时候是要去温暖观众,需要一种更加强烈的正能量。”在创作之时,毛先生在深挖谚语中团结、协作意义的同时,更希望让观众体验到“去除习性羁绊的自我”。
我们希望当家长或是祖辈带孩子来看戏时,他们也会喜欢……甚至当孩子长大后,带自己的孩子再来看这部作品时,能够找到另外一层含义。
这也许就是艺术工作者看待问题的一个角度——寻找永恒的价值。“一个艺术作品所承受的不是当时当令的一个检验,而是在经历大浪淘沙的一个过程之后,观众在多年之后还愿意并期待看到这么一部作品。”
您可以在阿德莱德艺术中心的网站上了解儿童肢体剧《三个和尚》的演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