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仍未對口?研究揭示難民在澳就業「大跳水」

不少難民在自己的國家是管理層或專業人士,但他們在澳洲很難找到類似的工作。一位專家:「我們都輸了。」

A woman leads a meeting at a table with several others.

根據最新研究,三成的移民在職女性及19%的移民在職男性在抵達澳洲前,曾從事管理或專業職位。 Source: Getty / Jacob Wackerhausen

許多曾在原居國擔任管理層或專業人士的難民,在抵達澳洲十年後,仍難以重拾同級的工作。

根據澳洲家庭研究所(AIFS)最新發布的報告,這些移民面臨所謂的「職業下移」現象。

這項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難民在澳洲勞動市場中,所面臨的挑戰。

報告的主要作者科伊(John van Kooy)向 SBS 新聞表示:「我們調查了他們來澳洲前從事的工作,以及在這十年內能夠獲得或嘗試求職的職位,結果發現工作職位的職級出現了明顯下滑。」
科伊表示:「我們稱這種情況為『職業下移』,意思是那些在來澳前曾在商業、人力資源、資訊科技等領域擔任專業或管理職位的人士,即使在獲得澳洲永久居留權十年之後,仍無法找到相同層級的工作或職位。」

這項研究針對約 2,400 名申請人道簽證,並獲批的移民進行調查,從他們於 2013 年首次獲發簽證起,進行為期十年的追蹤。大多數參與者來自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和緬甸,反映當年澳洲的人道移民接收狀況。

這是澳洲移民與家庭服務研究所(AIFS)所稱的針對澳洲這類移民群體的最大規模縱向研究的一部份,該研究長期追蹤了人道主義援助後的抵達和安置支持情況。

女性職業下移情況比男性更嚴重

根據研究數據,在來澳前,三成在職女性與 19% 的在職男性曾從事管理或專業職位;但在獲得澳洲居留權十年後,這些比例分別下降至 17% 和 10%。
在本國從事商業、人力資源、行銷和資訊通訊技術 (ICT) 工作的男性中,只有一半在澳居住十年後,重操故業。

而女性方面,超過三分之二(67%)曾在本國擔任經理或專業人員的女性,在澳洲沒有從事有薪工作。其餘女性大多從事護理人員、清潔工、教育助理或銷售助理的工作。

科伊指出,在有五歲以下幼兒的家庭中,女性在該十年期間就業的可能性比男性低近 84%。

研究發現,在抵達澳洲十年後,只有 39% 的女性及 63% 的男性參與勞動市場;而在未就業人士當中,分別有 33% 的女性與 41% 的男性表示希望能夠找到工作。

他表示,難民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語言障礙——能夠較快掌握英語技能的人,通常能較早進入勞動市場——以及在澳洲獲得技能與學歷認可的難度。

「數十億澳元收益」

澳洲家庭研究所(AIFS)的研究引用了 2024 年由全國非牟利服務機構——澳洲安置服務(Settlement Services Australia, SSI)發表的報告,該報告估算,若移民與難民能在與其技能相符的職位上工作,將可為澳洲經濟每年帶來約90億澳元的增長。

SSI策略關係主管戴恩·摩爾斯(Dane Moores)表示,幾乎有一半的永久移民在澳洲從事與其專業技能不相符的工作,而人道移民的技能被低度使用的情況更為普遍。

他指出:「許多難民抵達澳洲時,已擁有多年的專業經驗與寶貴技能,但他們面對的制度卻貶低他們的專業能力,並在正式認證其資格的過程中設下不必要的障礙。」

「除了展現出強大的個人韌性與毅力之外,來自難民背景的專業人士還帶來我們急需的技能——包括健康、教育、工程等領域。然而,這些技能目前卻被大量浪費。」

科伊表示,澳洲在技能與學歷認證制度方面已有所改善,但「仍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

聯邦政府於去年對澳洲的移民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項重點是加強技術移民政策,以應對勞動力短缺問題。

「這是所有人的損失」

科伊指出,這項新研究顯示,許多具備高技能、豐富經驗及專業資格的難民來到澳洲後,往往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進入勞動市場。

他說:「每當我們未能善用這些資歷,或當這些人無法獲得與自身能力相符的工作、無法實現職業抱負時,其實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損失。」

「這是一項長期投資,也是一段需要與當事人共同走過的長遠旅程。」

「安居並不是在移民抵達後兩三年內就能完成的過程,而是一段終生的經歷。我認為我們規劃與推動相關政策。」

科伊指出,難民擁有多元的經歷與背景,許多人在來到澳洲的過程中展現出強大的個人韌性。

他表示:「難民通常經歷過創傷性的旅程——包括長時間停留在中轉國家或難民營的情況。當他們抵達澳洲時,這些累積的經驗與韌性,從經濟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一種寶貴的資產。」

「不過,這些創傷經歷也可能為個人帶來困難與挑戰。」

儘管如此,科伊指出,在研究參與者當中,超過五份之一的人在十年內創業或自僱,這一比例高於澳洲本地出生人口的自僱率。

他表示,這現象可能與他們難以進入勞動市場有關。

「但這也顯示出,難民群體具備強大的適應力。他們會盡一切努力賺取收入、扶養家庭,並在澳洲站穩腳步、邁向成功。」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By Emma Brancatisano, Sandra Fulloon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十年後仍未對口?研究揭示難民在澳就業「大跳水」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