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澳洲海灘對海外出生人士存在致命危險,許多人難以理解告示牌上的警告內容。
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發現,海灘相關用語甚至警告標誌的顏色,都經常被國際遊客誤解。
夏季溺水高峰期即將到來,一些文化代表團體質疑對遊客就海灘安全的教育是否足夠。
在2024至2025 年,澳洲的 357 宗溺水死亡事故中,約三分之一為海外出生人士。
蒙納殊大學預防溺水研究員兼救生員Masaki Shibata表示,「在旗幟之間游泳」(swim between the flags)等指示容易造成誤解。
其他詞語如「shore dump」(岸邊巨浪)、 「rip current」(離岸流)和「submerged object」(水下物件)等,也並非容易被翻譯或理解。
他向澳聯社(AAP)表示:「若要讓這些詞語更具普遍性,我們首先要修改英文……shore(岸)指的是位置,dump(衝擊)是動作,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在『衝擊』他們,或什麼被『衝擊』。」
「例如,我們是否可以直接用『crushing waves』(衝擊海浪)取代『shore dump』?以『stay between the flags』(待在旗之間)會否更清楚,而不是說『swim between the flags』。」
Masaki Shibata此前的研究發現,「swim between the flags」可能被誤會為「游泳者專區」,令一些人反而走到外面的大海。
他說:「有些人認為因為自己不會游泳,所以應該待在旗幟以外。」
研究指出,「海灘關閉」(beach closed)或「禁止游泳」(do not swim)等高風險告示,應使用紅色而非黃色,以確保傳達危險的嚴重性。
Masaki Shibata表示,理解標示極為重要,因為很多人容易受他人行為影響。
他說,90% 的人表示看到「dangerous current」(危險水流)告示便不會下水,但其中一半人在看到其他人游泳時仍會下水。

A dangerous current warning would deter most swimmers unless they saw others jumping in. Source: Supplied
但他表示,相關機構近年來的推廣成效有限。
他向澳聯社指:「可悲的是,大家往往總是在太遲的時候,才聽到或學會水上安全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做的是事後補救,而不是事前走進社區告訴大家『這件事真的會奪走你所愛的人。』」
Amar Singh建議,簽證申請過程中應加入水上安全簡介。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