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從中美貿易戰談海外中文教育

Chinese Language Day

Chinese Language Day Source: SBS Mandarin

中美雙方在到目前為止的貿易口水戰中,可能不乏策略的使用或商人的本質,比如'先獅子大開口,然後再慢慢讓步,讓對方覺得雖然有損失,但還可以接受', 或者'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利益'等。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敢輕易下評論,但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美方的策略與用語,倒也是蠻有意思的視角。 語言的背後有它們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包括概念、價值觀、思維方式、動機等。川普在發布他的推特時,當然不需要顧慮到其他文化或國家人們的感受。但他或許應該學學他的小孫女阿拉貝拉,學一點中文,背一點古詩,進而理解中國文化,才不至於產生那麼多的“誤會”。

比如,特朗普說:“President Xi and I will always be friend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with out dispute on trade”(無論我們之間的貿易糾紛如何,習主席和我永遠是朋友,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特朗普不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以“和”為貴,不輕易撕破臉,但如果一旦撕破臉,那就“君子報仇三年不晚”了。特朗普指控中國‘raped the US economically’。或許他不覺得‘raped’ 這個詞怎麼樣,但中國人被控“強姦”別人,那可是天大的指控啊!

前一陣子,特朗普冀求中國出面幫助解決朝鮮核武的問題,甚至利用西方媒體給中國造成壓力,讓世人覺得金正恩的“不乖”是中國的責任。而今,卻加大經濟壓力,並用關稅來威脅。看來川普不了解中國人講“義氣”的俠義精神,也不太了解中國人對“友誼”的看法。另外,特朗普當局說:“ It is cracking down on Chinese theft of US intellectual property”。姑且不論國與國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的互相競爭、互相竊取對方機密的現實世界,或者中國是不是有這樣的行為,川普認為中國是“小偷”的公開指控,也太不顧慮後者的“面子”了。

京語言大學著名對外漢語教學專家畢繼萬教授曾說過:“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澳洲全國外語課程綱要》(Australian Curriculum - Languages)也提到“發展跨文化理解能力是學習語言的中心目標”(a central aim of learning languages)。為什麼中澳兩國的語言專家同時提到“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或“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重要性並不難理解。畢竟,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世界裡,每個人和異文化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大,交流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21世紀的教育概念已經產生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者同意一個觀點:每個學習者都擁有他們獨特的語言、社會、文化背景、經驗、興趣、需求、動機和價值觀。學習所關注的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帶來什麼。也就是說,學習者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加入了很多他們獨特的元素,進而產生了他們獨特的學習內容與結果。

比如,一個澳洲的中學生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學到“風水”、“面子”、“孝順”等詞語。他或許了解或許不了解這些概念(因為他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也不管這個學生是否認同這些說法(因為他有自己的價值觀),但通過對這些詞語的學習,他知道很多中國人相信這些事情。所以當他下次和中國人在交流溝通時,必然比較能夠“接受”這些不同於他的語言、文化的東西。

根據2017年剛出爐的新州K-10中文教學大綱(Chinese Syllabus)的規定,這個課程的教學目標(objectives) 除了技能(如聽說讀寫)、語言知識和文化理解之外,還包括價值觀與態度。也就是說,除了語言和知識的元素之外,老師們也應該和學生探討價值觀和態度的問題。

比如,在“我的家庭”這個課題(topic)裡,除了單字、語法之外,學生也應該理解中國人的家庭關係,甚至像“以家為重”、“孝順”等概念。如果學習的課題是“我的寵物”的話,也應該比較中西社會裡對“狗”的看法。例如前者很重視“狗”,認為“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烏),而後者卻鄙視“狗”,認為“狗眼看人低”,或者罵人家“走狗”。當然,這不是對錯的問題,但不同語言的應用反映出中西不同的價值取捨。學生如果不能理解“狗”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又如何能夠理解“running dog”的含義呢?

西方社會裡掌握中文技巧的人並不多,而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以澳大利亞為例,全國兩千四百多萬人口當中,能說流利中文的非華裔成年人不超過130人,而且有半數超過55歲以上。所以,從最近的中美貿易口水戰中,筆者得出一個結論:我們這些在西方國家從事中文教育的工作者任重道遠。萬事起頭難,但一定要想辦法讓西方的小孩子愛上中文,進而理解中國人的文化。這樣,或許下一代的西方政治家就比較能夠成為中國人的真正朋友吧。

聲明:作者呂崇偉,SBS特約評論員。版權屬於SBS普通話節目,轉載須經許可。 以上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