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決定台灣“明天”的因素是什麼? ——為《台灣關係法》40週年而作

今年4月10日是《台灣關係法》簽訂四十週年之日,台、中、美“新三國演義”的序幕已拉開,在參與的三方中,誰是決定台灣明天的因素?

Taiwanese Flag

Taiwanese Flag Source: Han Kuo-yu Facebook

今年4月10日是“台灣關係法”簽訂四十週年之日,美國來自共和,民主兩黨的五位參議員近日提出一個議案以資紀念;台灣則正逢總統選舉競選活動開始,香港與澳門特首均接受台灣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此舉表達了北京對韓國瑜參選2020總統的期許。台,中,美“新三國演義”的序幕已拉開,在參與的三方中,誰是決定台灣明天的因素?

台灣政府的色彩決定與北京關係的遠近

2011年我去台灣聽到的名言是:現在台灣人最不怕的就是換政府與換總統,覺得這屆政府與總統不行了,讓他下台,換個總統試試看。

這種看法,一方面表示台灣選民在選舉中可以體現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說明,由於台灣地方小,風狂雨驟易起變化,政治人物由紅轉黑可能就因一個不太大的事件但這種看法忽視了一點:。人民委託的代理人 - 政府首腦一旦選出,必然會對政治產生作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選舉是會產生後果的“,這話不僅對美國適用,對台灣也同樣適用。陳水扁,蔡英文當家的台灣,與馬英九的台灣有完全不同的政治氛圍,對北京的態度也迥然相異。

最近台灣媒體採訪我時總要問到一點:韓國瑜是不是中共大外宣的產物我的回答是:“韓流”的出現,首先是台灣民心的轉變,其次才是北京借勢成事。在太陽花運動前後,通過打倒“外來政權”凝聚的民氣,化為對本土人執政的高期待。蔡英文女士執政以來,經濟上難有作為,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又對美國民主黨的“進步”政策過份追隨,將同性婚姻置為主打議題。台灣人當中有不少早就厭倦了藍綠之爭與統獨議題,也不喜歡民粹當道的務虛激情。 20多年來一直是“綠地”的高雄人民早就存在較強的危機感,韓國瑜一句“高雄又老又窮”引發共鳴,瞬間就讓高雄由“綠地”變成“藍天”。

台灣人因為厭倦藍綠之爭,在政治上一直希望有所謂“第三方力量”出現,經濟上則希望台灣能夠回歸亞洲“四小龍”時期的輝煌。但在兩黨成勢的情況下,第三方力量很難崛起高雄“綠地”變“藍天”之後,在全島範圍內,韓國瑜滿足了台灣“第三方力量”的想像:他屬於藍營,卻沒有官場習氣,說話直白,清廉而不腐敗,引起多方期待,因此,韓國瑜的人氣,網路聲量一路攀升,在台灣匯起一股“韓流”。
Han Kuo-yu, The Mayor of Kaohsiung, Taiwan, meeting with Carrie Lam,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in early 2019
Han Kuo-yu, The Mayor of Kaohsiung, Taiwan, meeting with Carrie Lam,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in early 2019 Source: Han Kuo-yu Facebook

北京為什麼支持韓國瑜?

“韓流”成氣候之後,北京很快發現,可以將2020台灣大選翻盤的賭注押在韓國瑜身上,於是利用親中媒體發力,將韓國瑜努力包裝成台灣人民願意接受的未來領袖。今年3月22-23日,韓國瑜一行接連走訪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獲得當地高規格接待,分別會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澳門特首崔世安,並先後獲港澳中聯辦主任會見。對台灣一位市長給予這種前所未有的高規格接待,可視為北京一種明確的政治背書。

台灣還在爭議藍營的“天王”們是否願意推出韓國瑜做2020總統大選候選人,但這點其實毫不重要,只要北京需要,在台灣政商兩界就會形成“需要”。3月25日,在投資上從不踏空,擅長隨機應變的台灣富商郭台銘(英文名特里)開通線@粉絲團帳號@ terryGou1018,公開為韓國瑜助選,相信跟進者將有不少。

無論台灣人怎麼想,台灣經濟已經與大陸形成一體相聯的趨勢這一趨勢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當時,港台位居四小龍,大陸貧窮落後,需要借兩地之力發展。不到十年,大陸憑藉勞動力,土地價格,稅收優惠等“比較成本優勢”,讓港台經濟空心化,香港的四大產業除珠寶業之外的製衣,電子,玩具都陸續北移,台商更是大量湧入中國投資,此後成了港台兩地需要依賴大陸支持,對香港,北京政府最喜歡說的是自己“放開內地人士香港遊,讓港人獲得旅遊收益。”對台灣,大陸最喜歡引證的數據是:從1990年到2015年年這25年時間裡,台灣GDP佔大陸比重,竟然從43.8%斷崖式地跌至4.56%,以此來證明台灣的衰退。

台灣當局也不得不面對以下事實: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即使在2015年年蔡英文當選之後有所下降,但直到2018年底,台灣仍然是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中國則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並有444家非金融企業赴台設立了公司或代表機構,備案金額25.69億美元,領域涵蓋批發零售,通訊,餐飲,塑膠製品,旅遊等多個行業。

台灣事實上是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儘管中共在國際社會圍剿與孤立,仍然改變不了這一事實。因此,中共不能在台灣直接實施統治,只能通過“以商制官”,加深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關係,讓北京勢力逐漸滲透台灣,以反服貿協議為主的“太陽花運動”之後,國民黨不僅失去了政權,而且陷入衰敗之勢,中共干預台灣政治失去一隻可用得著的手。但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中共,在等待中尋找機會,忍耐了四年左右,終於等來了“韓流”,發現了讓台灣“綠地變藍天”的可用之材。

可以預見,由台灣親中財團投資控制的親中媒體在未來的幾個月中,會開足馬力宣傳,為台灣人民打造出一位遠勝於空喊民主的“空心菜”總統,當然也會送上一些讓台灣人得到經濟利益的大禮包。
AIT Taiwan new building
Source: Central News Agency / Youtube Screenshot

美國的態度是平衡台海關係的重要砝碼

全世界都知道,所謂“台海關係”,事實上是美,中,台三角關係。美國道義上不能放棄台灣,主要是緣於當年讓中國加入聯合國時對台灣的承諾,這承諾體現為“台灣關係法“,這部法規最關鍵的是第二條第二款:”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 - 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以及”美國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這一相關條款。具體解釋,就是只有在中國大陸對台灣使用”武力統一“之時,美國才會出兵保護台灣。這意味著美國不會主動出兵幫助台灣獨立,而且也不排斥台海兩岸自願“和平統一”。台灣人認為美國必須要保護民主的台灣,恰恰不是“台灣關係法”的內容。

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理解台灣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關係日漸密切,甚至連和平統一的最後一塊鋪路石“服貿協議”都差不多要被批准,美國卻一直未出面干預,其原因就是“台灣關係法“的基本原則。自從奧巴馬任美國總統以來,由於台海互動頻密,實現了海空運直航,大陸客訪台,經濟合作等各方面的密切交流,加之北京對台灣上層的統戰工作非常成功,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紅色滲透日益加強,美國已經採取一種無為,不加干涉的消極立場,北京當時甚至有種看法,美國的對台灣關係法行將結束其歷史使命。川普上台,美國對台海關係的態度發生變化,再度強調“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性。
Taiwan President Tasi Ing-wen joined millions of people in casting their votes for local election.
Taiwan President Tasi Ing-wen joined millions of people in casting their votes for local election. Source: Twitter / Tsai Ing-wen

台灣人選總統是個高難度技術活

台灣政府首腦處理台海關係,當然得考慮中美兩國的態度,對中國要巧周旋,以保住台灣的事實獨立為最終目標。由於保持台灣的事實獨立而非爭取名至實歸的獨立(即台獨),與美國目標一致,容易取得美國支持。陳水扁當年失敗的教訓在於不合時宜地展現了“倚美求獨”的姿態,既為中國痛恨,也失去美國支持。有鑑於此,蔡英文對美國倒是善於借力,通過美國減緩大陸對台灣的壓力。但如何周旋北京,則是民進黨與蔡英文的“短板”。

蔡英文所在民進黨的主要基礎是草根,台灣國民黨多年經營,在政界,商界,傳媒,學術文化界中均有很大實力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只是政治精英受挫,商界與傳媒,學術文化界,軍界的實力受到的削弱有限。因此,蔡英文不得不面對這幾方勢力的不合作以及見縫就鑽的反對活動,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的失敗其實並不算很意外。

由於北京過去多年來持續採用各種軟性滲透,如北京對媒體的紅色滲透,對軍隊政界商界的利益誘惑等,這需要台灣自身加強抵禦。馬英九執政失敗,就在於對所有這些滲透都順水推舟,樂見其成。台灣人民可以對政府不滿,可以對政府首腦提出任何批評,但如何才能夠選出一個在中美兩大強權的夾縫中找到自保之道(兼顧經濟民生與反中國紅色滲透)的政府首腦,卻是一個民眾無法完成的高難度技術活兒。

作者:何清漣,中國經濟學者,現居美國。
以上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