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美國印太戰略 VS 中國「一帶一路」

印太戰略VS一帶一路的重點不在於雙方撒錢的多少,而在於多國的「協力廠商參與」,中美兩國比拼的其實是協力廠商的政治信任。

Donald Trump and Xi Jinping

Donald Trump and Xi Jinping Source: AAP

7 月 30 日,美國正式推出與「一帶一路」抗衡的「印度 - 太平洋戰略(印太戰略)」,內容涵蓋科技、能源、觀光、基礎建設。 在中美貿易戰升溫之時,美國推出這一戰略,中國方面自然高度關注,大部分分析都對美國的第一筆定金1.13億美元表示不屑:咱中國「一帶一路」對亞太地區提供了萬億美元的支援, 美國這一個億「定金」,能與中國競爭嗎?
US Secretary of State Mike Pompeo leaves the Indo-Pacific Business Forum in Washington
US Secretary of State Mike Pompeo leaves the Indo-Pacific Business Forum in Washington Source: AAP
亞太戰略成印太戰略,哪點不相同?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亞太(印太)地區的戰略構想都需要協力廠商力量做為依託。 中國的多數分析就錯在一點:印太戰略VS一帶一路的重點不在於雙方撒錢的多少,而在於多國的「協力廠商參與」,中美兩國比拼的其實是協力廠商的政治信任。

早在奧巴馬政府開啟「亞太再平衡」戰略之前,美國學界與智庫就開始引入「印太」概念。 美國官方對「印太」概念也表現出較濃的興趣,有意識地將亞太和印度洋看成是一個地緣整體,但一直未提升到政策層面。 直至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才正式將「印太」 作為美國安全戰略中的最重要地區,「印太」地區終於超越歐洲和中東,成為美國國防戰略的首要關切。

6 月 2 日,在新加坡舉行的 2018 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系統闡述了美國「印太」戰略,陳述了構建印太戰略的五大原則與四大手段,認為美國理想中的「印太」是一個安全、穩定、繁榮和自由的地區。 從這些原則性闡述中,外界清晰解讀出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內涵即是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 其中,地緣政治的重點是維繫海上主導地位,遏制中國海上崛起;地緣經濟的重點是加強與地區內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對沖中國在該地區日益提升的經濟影響力。

自馬蒂斯講話之後,「印太」在外交圈子裡已經成為一個熱詞,被用來取代「亞太」,涵蓋更廣闊地區,「印太」與「亞太」的區別在於,「亞太」這個詞過於把中共專制政權作為中心。

内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对冲中国在该地区日益提升的经济影响力。

自马蒂斯讲话之后,“印太”在外交圈子里已经成为一个热词,被用来取代“亚太”,涵盖更广阔地区,“印太”与“亚太”的区别在于,“亚太”这个词过于把中共专制政权作为中心。
The 2018 Australia-US Ministerial (AUSMIN) Consultations news conference.
The 2018 Australia-US Ministerial (AUSMIN) Consultations news conference. Source: AAP
美國印太戰略的基礎:協力廠商參與

無論是中國的一帶一路,還是美國的印太戰略,都只是搭建一個國際平臺,需要協力廠商積極主動地參與。

在中美關係研究中,協力廠商國家(地區)對中美雙邊關系的影響一直放在從屬地位,他們的主觀意志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但事實是,亞太地區存在諸多協力廠商國家(地區)如日本、韓國、菲律賓、中國臺灣、朝鮮、俄羅斯,還包括澳大利亞與印度。 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關係非常複雜,經濟上與中國來往密切(即「經濟發展靠中國」),但由於歷史與現實中的領土糾紛,以及其他政治糾葛,與美國一直維繫著安全上的義務或合作關係(政治安全靠美國), 這些國家構成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競爭的協力廠商參與者,它們的參與熱情與參與程度決定中美兩國地緣戰略是否成功。

以日本為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關係一直比較緊張,為了阻止日本入常,中國政府在中國操控發動了幾次全國性的反日遊行,讓國民反日情緒升溫。 在亞太地區,兩國為領導地位較勁也由來已久。 奧巴馬倡議成立排斥中國的TPP時,日本非常積極,即使在特朗普總統決定退出TPP後,日本也一直努力維繫這一組織,希望美國歸來。 奧巴馬政府表現出對印太的興趣以後,安倍政府對印太地緣政治反應積極,設定了三個實施路向:安全保障、經濟合作以及文化和人文社會交流。 2017年新版《開發合作白皮書》中,寫入了為推進安倍政府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發揮政府開發援助的作用,並稱將在「確保海上交通安全與完善法制方面支援發展中國家, 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日本「印太」地緣外交的實質是謀求政治大國地位、針對中國的較量與博弈。 對於美國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日本當然歡迎之至。

澳大利亞與中國曾經一度友好。 但中國趁此機會向澳大利亞進行滲透,這種滲透遍及政界、學術界與媒體業,引起澳大利亞嚴重焦慮。 2016年,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林授權發起一項調查。 這項調查顯示,中國是對澳大利亞滲透最為嚴重的國家,中共的確曾試圖對澳大利亞的政治施加影響,並打開通往澳大利亞政府各個層面的管道。 因此,澳大利亞早就想對中國設防,苦於沒有合適的夥伴。 今年3月,在悉尼舉行「東盟-澳大利亞特別峰會」期間,澳大利亞外交官曾試圖與東盟成員國討論「印太戰略」實施的可能性, 遭遇許多東南亞外交官質疑其可行性,並提問「印太」這一概念具體的涵義是什麼。 因此,美國正式宣佈實施印太戰略的話音剛落,7月31日,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就在美國的投資計畫之外, 宣佈了日美澳三國在印太地區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方針。

印度對北京的態度比較矛盾,近年來,中印經濟關係一直升溫,但在其他方面,印度對中國持保守觀望態度。 一方面,印度堅持在世界事務中保持獨立自主,不願與美國結盟來對抗其龐大的鄰國中國。 另一方面,中國和印度在海洋觀念上存在矛盾與衝突,中國憑藉「珍珠鏈戰略」,以包圍印度的形式推進了航線開發,並接連在斯里蘭卡和吉布地建設港口,不斷擴充海上基地,印度感覺受到了威脅。 數年前,印度總理莫迪曾和奧巴馬簽署一項聯合聲明,譴責北京在南海控制權問題上挑起與鄰國的衝突,並建議重啟一個包括美國、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在內的鬆散的安保網路。 但作為印太戰略的核心國家,因其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正在升溫,這次對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遠不如日本、澳大利亞態度積極。
Xi Jin Ping at One Belt One Road Summit
Xi Jin Ping at One Belt One Road Summit Source: AAP
中國的一帶一路,協力廠商紛紛離棄

中國于 2013 年正式提出「一帶一路」計畫之時,原來擬向外輸出龐大過剩產能——以高鐵建設為中心,將幾十個過剩行業的產品輸出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國家也反應積極。 但到2017年5月「一帶一路」北京峰會正式召開之時,卻出現了高開低走之趨勢,過去一直與中國同列為「金磚國家」的印度與巴西也未贊襄此會。 印度作為亞投行第二大股東,其總理莫迪拒絕到會。

其中原因非常簡單:三年多以前提出這一計畫時,中國「錢多」;在推行過程中,中國卻變得「錢少」。 「錢多」時節,中國政府低估了資本外逃的巨大潛力;當外匯儲備減少了四分之一後,政府看緊了「錢包」,被迫開展外匯儲備保衛戰,並將此做為金融維穩的重大措施。 北京峰會前夕的5月4日,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在《中國金融》雜誌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點有二:1 、今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出資方不只有中國,還得有接受投資國的企業或者機構出資,風險共擔;2、中國投資將以人民幣為主,不再大撒美元了。

「一帶一路」的所謂全球影響力,靠的不是制度吸引力,而是錢包吸引力,過去五年,中共投入數千億美元到〝一帶一路〞計畫,試圖通過融資亞洲、東歐和非洲重大專案,提高它的全球影響力。 一旦中國能夠拿出來的美元投資減少,其領導能力也就隨之下降。

現實中,一帶一路專案有不少遇到麻煩。 今年7月,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諮詢公司〝RWR Advisory Group〞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13 年以來,中共在6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佈投資的1674個基礎設施專案中,迄今已有約 14% 的專案——即 234 個專案,遭遇阻力並陷入困境;所涉及的問題包括:公眾對專案的反對、對勞工政策的抗議、施工延期以及對他國國家安全的擔憂等,其中大部分問題源于北京不透明的發展融資方式所引發的爭議,以及管理不善。 據該報告分析,陷入〝麻煩〞的中資海外基建專案正在激增。

中國也在收緊對一帶一路的投資。 央行下發了一份《關於高風險國家和地區的說明》,收緊對一些國家專案的金融支援。 這份檔總共列有54個國家,亞洲國家有老撾、柬埔寨、哈薩克斯坦,其餘大多為非洲國家。    

據《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約有 70 個國家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很多都因此欠下大筆債務,斯里蘭卡已經要求 IMF 解決債務,巴基斯坦也將在今秋向 IMF 求助。 巴基斯坦目前背了620億美元的債務,當中部分是因為一帶一路基建專案所造成。 因此,美國參議院16位參議員寫信給總統特朗普,認為「作為IMF最大的捐款國,美國將如何利用其影響力確保 IMF 的貸款不會變相延續中國正在進行的一帶一路專案,或開始新的一帶一路專案」,聲稱國會將立法要求禁止 IMF 借錢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償還中國債務。

以上分析說明:美國的印太戰略儘管剛開始,中國的一帶一路已露敗相,中國引以為傲的「錢多」其實也難以為繼。 決定中美兩國戰略成敗的,不僅是中美兩國花錢的多少,而是參與的協力廠商對中美兩國的政治信任。 習慣花錢購買國際友誼的中國政府很難明白,國與國之間的信任,很難通過金錢購買達成。

作者:何清漣,中國經濟學者,現居美國。
以上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