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 7 月 25 日),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主席讓 - 克洛德 • 容克 (Jean-Claude Juncker) 舉行會談後達成的協議,歐盟和美國宣告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消除與汽車以外所有工業品相關的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並改革世界貿易組織 (WTO) ;在商討期間暫停任何新的關稅,包括特朗普威脅要對進口整車徵收的關稅;與此同時,歐盟同意增加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 (LNG) 和大豆。

Jean-Claude Juncker and Donald Trump have opened trad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EU and US. (AAP) Source: AAP
美歐之間自由貿易協定 超出 經濟範疇
美歐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放在中美貿易戰的大格局下,似乎躍出了經濟關係的範疇,上升到地緣政治和國際戰略的高度,看起來跨大西洋聯盟的堅韌和團結是牢不可破的,西方力量要再次集結、動員起來共同遏制來自東方的力量。 如果不是面對中國崛起的壓力,美國在特朗普領導下合縱連橫,以鬥爭求團結,先用經濟大棒把西方盟國挨個兒敲打了個遍,美歐之間似乎也不太可能這麼快就達成協議。
要知道,美歐自由貿易協定並不是上個星期才開始談的,早在冷戰結束之初,跨大西洋兩岸的精英們就已經開始著手推動了,但由於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利益糾葛,直到 2013 年 2 月 14 日情人節當天,當時的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美國總統奧巴馬才分別在布魯塞爾和華盛頓發表聲明,宣佈歐盟和美國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這一談就是五年,如果不是特朗普用所謂中國威脅做杠杆,用貿易戰為大棒,狠狠敲打了一番它的歐洲盟國,恐怕依然難以取得突破。

Source: EPA/LINTAO ZHANG / POOL
中國和蘇聯對美國的威脅不同
我們之前已經多次分析過,將中國鎖定為主要競爭對手,已經是美國朝野不分派別的基本共識,今後美國政府對外戰略的主軸將是遏制中國的發展;在這個政策主軸之下,不管是發起貿易戰,金融戰,還是推動國際地緣政治板塊重組, 才有了重心和方向。 人類社會有個習慣,就是通過學習上次的成功經驗,並以此作為模式對付新的對手。 很明顯的就是,特朗普要走當年雷根總統之路,把中國當成蘇聯來對付,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來發起一場新的對華冷戰。
但特朗普也很清楚,中國與蘇聯本身的性質和發展模式,已經威脅美國的方向和手段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蘇聯基本是自外于世界經濟循環體系的,它在經濟上,在商用技術領域,都不對西方構成挑戰;它的威脅主要來自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 而中國卻是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參與者,甚至是領導者,在國際資本流動和勞動分工、交換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西方在經濟利益上緊密聯繫、幾乎成為一體。 在面對這樣一個前所未見的挑戰時,主旨都是遏制,具體政策上必然要全面刷新。
奧巴馬時代,希拉蕊用「巧實力」拉攏中國搞 G2 ,試圖消化中國的力量;結果中國用拖延戰略來換取自身發展時間。 之後TPP談判拉攏各國重組以美國為核心的貿易體系,但談判曠日持久,且美國讓利過多,本質上是削弱美國的力量,並給與中國更多時間發展應對,因此特朗普上臺後直接廢除。 但是重組貿易結構、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主軸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方式上。 特朗普的新策略就是分頭搞一對一的貿易談判,高效編織一張以美國為核心的同心圓體系,以此孤立、遏制中國經濟發展。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s worried about a shift towards trade protectionism in the economy. (AAP) Source: AAP
貿易戰對中國的實質性影響有待觀察
如果說編織一張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國際貿易網路是對中國發起的全面進攻,那麼極具針對性的技術和貿易制裁就是對中國的重點進攻,其進攻的方向毫無疑問就是中國的高技術產業。 此前對中興的晶片禁運震撼了中國,也讓全世界充分認識到了中國力量的短板。 就在今天(8月1日),中國建軍節當天,美商務部宣佈技術封鎖44家中國軍工和高技術企業, 包括:中國航太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院以及下屬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3研究所以及關聯和下屬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4 研究所以及關聯和下屬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以及關聯和下屬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55 研究所以及關聯和下屬單位、中國技術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騰工業有限公司、河北遠東通信、四創電子、國睿科技、傑賽科技、太極股份、海康威視、華東電腦、鳳凰光學、衛士通等。
而目前中國的應對策略,就是主動擴大對外開放的行業和領域,積極吸引外資;高舉自由貿易大旗與歐洲、日本積極進行自由貿易談判;拉攏中東和非洲國家並強化與金磚國家關係;同時,用人民幣貶值來對付特朗普的關稅戰, 用匯率戰來對抗貿易戰。 目前人民幣已經貶值將近10%,正好對沖特朗普政府宣佈的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物加稅 10%的政策。 而美國加稅動作本身,最後會被中國向其他國家輸出產能,用他國名義進入美國所化解,因此貿易戰對中國的實質性影響還有待觀察。

Tax cuts in the US have upgraded forecasts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 (AAP) Source: AAP
對華冷戰美國能撐多久
而這場化身為貿易戰的總體戰中,美國方面也不是毫無破綻。 首先,有中興的前車之鑒,從此中國的各行各業,只要能選取非美國的產品的,就會選取非美產品。 中國產品是出口到全世界的,這樣做的長期影響將非常巨大,因為非美產品將獲得最好的機會進入中國產業鏈。 假以時日,對美國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此外,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軍事優勢,不得不每年花費 7 000 億美元在養軍隊上,再加上暗地裡的情報開支、隱藏在內政、福利上的軍事支出累計年超過 3000 億美元,等於美國的實際軍費每年超過 1 萬億美元。 按照李敖先生的一個研究,美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於軍事,如此窮兵黷武,對美國國力是極大的消耗。
再回到經濟領域,這次人民幣貶值後,世界各國的貨幣暫時還是平穩的,但人民幣貶值 10% 意味著中國購買力下降 10% ,必然帶動周邊國家的貨幣貶值,帶動周邊國家購買力下降,最後導致歐美經濟體對外出口的困難。
美聯儲的加息政策能堅持多久也是個問題。 美國國債總規模是21萬億美元,目前利率2%意味著僅利息支出就是4000億美元 ;如果按照美聯儲的原定計劃,利率升高到5%,那麼每年僅利息支出就是1萬億, 此時很難想像已經被排除出歐美朋友圈的中國還有大量的貿易盈餘和意願去持有美國國債,這個坑是很難填的,緊跟著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都會接踵而至。 在這種情況下,問題就變成了,這場對華冷戰美國還能撐多久?
歸根到底,美歐日排他性的自由貿易聯盟這件事,從大家取得共識,到真的幹成,中間還有十萬八千里。 如果這事真行得通,早就幹了,還等得到今天? 即便真搞成了,特朗普的製造業回流怎麼辦? 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相對美國都有較強的比較優勢,零關稅的結果無非是歐盟製造和日本製造取代中國製造佔領美國市場,特朗普要如何向支援自己的製造業選民交代呢? 此外,冷戰後世界經濟大繁榮大躍進,中國這一大塊加進去是很重要的,好處是雙向的,又不是中國單方面佔便宜,沒有中國這十幾億高素質韭菜打底,發達國家老百姓日子就那麼好過?

The US and Australia are united in their first against terrorism, the US Defence Secretary (L) says. (AAP) Source: AAP
中美新冷戰考驗澳大利亞政治智慧
這種局勢混沌不明的情況,對於澳大利亞政府的政治智慧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如果態勢已經明顯,就是回到美蘇冷戰對峙那種狀態,壁壘分明,那麼毫無疑問地澳洲是西方盟國的一員,戰略選擇也將是非常清晰的,此時的問題是,中國資本離開後的空白如何填補? 由誰填補? 如果美日甚至印度這些國家有能力填補,當初中國資本根本就沒辦法擠進來;說不得,只好政治掛帥,大家一起過苦日子。
不幸地是,或者說幸運地是,局勢的發展還遠遠沒有到「兩個市場、兩大陣營」的地步,還在彼此動態博弈的過程中,這就尤其考驗坎培拉分寸拿捏的本事了。 目前來看,坎培拉是在向特朗普方面大步靠攏,逐漸收緊中國資本在澳洲活動的空間,同時緊跟美國的軍事部署,上周澳洲主流媒體傳出澳大利亞軍艦前出至波斯灣,準備參加美國方面擬議中的打擊伊朗行動;但是硬幣的另外一面, 就是這周也傳出消息,澳大利亞邀請中國海軍參加美、澳在澳大利亞海域舉行的聯合海上演訓,從中可以看出,緊跟中有疏離,待價而沽,是目前階段澳大利亞政府對於中美貿易冷戰的基本策略。 那麼這個策略是不是真正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隨著形勢的發展在未來又會有哪些變化,則是我們接下來要跟蹤觀察和分析的主要方向之一。
這種局勢混沌不明的情況,對於澳大利亞政府的政治智慧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如果態勢已經明顯,就是回到美蘇冷戰對峙那種狀態,壁壘分明,那麼毫無疑問地澳洲是西方盟國的一員,戰略選擇也將是非常清晰的,此時的問題是,中國資本離開後的空白如何填補? 由誰填補? 如果美日甚至印度這些國家有能力填補,當初中國資本根本就沒辦法擠進來;說不得,只好政治掛帥,大家一起過苦日子。
不幸地是,或者說幸運地是,局勢的發展還遠遠沒有到「兩個市場、兩大陣營」的地步,還在彼此動態博弈的過程中,這就尤其考驗坎培拉分寸拿捏的本事了。 目前來看,坎培拉是在向特朗普方面大步靠攏,逐漸收緊中國資本在澳洲活動的空間,同時緊跟美國的軍事部署,上周澳洲主流媒體傳出澳大利亞軍艦前出至波斯灣,準備參加美國方面擬議中的打擊伊朗行動;但是硬幣的另外一面, 就是這周也傳出消息,澳大利亞邀請中國海軍參加美、澳在澳大利亞海域舉行的聯合海上演訓,從中可以看出,緊跟中有疏離,待價而沽,是目前階段澳大利亞政府對於中美貿易冷戰的基本策略。 那麼這個策略是不是真正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隨著形勢的發展在未來又會有哪些變化,則是我們接下來要跟蹤觀察和分析的主要方向之一.
聲明:作者薛曉明,悉尼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以上為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