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巨頭萊因哈特連續第六年位居榜首,其淨資產估計為381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澳洲統計局(ABS)的數據,個人年收入中位數僅為55,062元。
根據統計局的平均住宅價格976,800元計算,整個富豪榜上的富豪可以購買超過68萬個普通單位;萊因哈特一人就可買4萬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表示,房地產一直是澳洲富豪財富累積最常見的來源。
根據樂施會澳洲對富豪榜的分析,過去十年澳洲億萬富翁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多,從2015年的74人增加到2025年的161人。
與此同時,億萬富翁的財富平均每天增長1.37億元以上,即每分鐘95,000元。富豪榜上的人均財富是澳洲底層50%人口的財富的116,000倍以上。
「道德上錯誤、經濟和社會上危險」
澳洲樂施會的署理行政總監穆利(Chrisanta Muli)向SBS新聞表示:「任何億萬富翁的出現都表明我們的經濟體系運作不正常。」
「這種程度的不平等不僅在道德上是錯誤的,而且在經濟和社會層面上都是危險的。在數百萬澳洲人掙扎求生的同時,全國最富有的人卻繼續累積著令人咋舌的財富,而且往往不費吹灰之力。」
「數百萬家庭為溫飽而苦苦掙扎,而超級富豪卻生活奢靡。」
樂施會的分析發現,過去十年來,底層50%人口的平均財富一直穩定在28,000元左右,幾乎沒有機會擁有住宅或獲得長期的財務安全。
在富豪榜上排第二的房地產開發商美利通(Meriton)創始人特里古波夫(Harry Triguboff),個人財富從2016年的137億元增加到2025年的297億元。樂施會稱,這筆錢可以購買超過3萬個澳洲普通單位。
過去10年,零售、投資和採礦/資源緊隨房地產之後,成為澳洲富豪累積財富最常見的來源。

Over the last 10 years, billionaire wealth has grown on average by $95,000 every minute — more than the median Australian taxpayer earns each year.
樓價與富豪身家上漲
樂施會指出,個人財富的成長與住房危機的惡化同時發生。
慈善組織澳洲聖公會(Anglicare Australia)的2025年租屋負擔能力報告顯示:
- 對於全職最低工資收入的人,全國只有0.7%的出租物業是可以負擔
- 對於一個四口之家,只有12.8%靠兩人的最低工資收入可以負擔
- 對於領取JobSeeker津貼、殘障撫恤金或長者津貼的人,負擔得起租金的住宅幾乎不存在
穆利表示:「房地產在過去10年繼續成為財富的最大驅動力之一,而超過99%的租金對於全職最低工資的人來說是無力承擔的,這是可恥且不公平的。」
與此同時,2024年PropTrack住房負擔能力報告發現,住房負擔能力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一個典型家庭的年總收入為112,000元,只能負擔得起全國售出的所有房屋的14%。
「他們的分析表明,現在你需要成為一個高收入家庭,年收入達到213,000元,才有能力購買當年澳洲售出的一半房屋。」
呼籲改革稅制
樂施會再次呼籲聯邦政府對稅制改革進行全面檢討,以解決其所謂的「猖獗的不平等」問題,並確保超級富豪繳納公平的份額。
他們提議針對最富有的1%人口徵收財富稅,以每年增加數百億元的公帑,用於醫療、廉租房和應對氣候變化。
穆利說:「全球億萬富翁的實際稅率約為其財富的0.3%。由於億萬富翁的財富增長源於資產而非收入,因此入息稅制度未能對他們進行有效徵稅。」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