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爾本《年代報》報道,墨爾本研究院追縱澳洲人生活水平的報告 --- 《家庭、入息和勞力轉變報告》 (HILDA) 指,在託兒費用比十年前貴超過一倍的同時,聯邦政府的資助同樣急升,納稅人資助當中三分二,用家自付三分一。
原因一:託兒人數急升
政府數據顯示,澳洲家庭託兒的時數逐年增加,而且是顯著增加。
格拉頓研究所經濟學家Jim Minifie表示,五歲以下兒童當中逾三分一人最少一週去一次託兒所,人數比1999年多四分一。
原因有很多,包括在職婦女人數增加; 在孩子出生後,父母需要一起外出工作掙錢的個案增加。
有專家則認為,也有許多家人意識到在託兒所的早期教育對兒童很重要。
原因二:私人託兒所如雨後春筍
以前很多託兒所都以非牟利的形式經營 --- 地方政府、社區組織等等,主要支付工資、人工和服務。業界人士指,近年的地方政府已經減少發展託兒服務,逐步由私營代替,而私營託兒所要面對的第一大開支,就是租金。
在1991年,私人託兒所佔的比例少於一半; 到2012年,已經達到七成。
私人託兒所只會將租金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生產力報告指,2007年起託兒生意的利潤節節上升。
原因三:工黨改革保障質素引致成本上升
2012年,時任工黨政府實施全國託兒服務質素框架指引,強制託身所的員工與兒童比例,並設立行業最低標準,對提升整體行業質素有極大幫助,特別是針對弱勢家庭兒童的服務,但近年成本效應逐漸顯現。
聯邦政府提供的託兒津貼經常變更,也是極具爭議的政策。
2008年起,政府以「回扣」形式資助一半的託兒開支,每名兒童每年的上限為7500元,「回扣」不需要資產審查; 但如果領取「優惠金」每週達212元,就需要通過資產測試。
兩黨聯盟政府的改革計劃
現任政府希望將「優惠金」和「回扣」合併處理,對年入30萬元或以下的家庭實施資產審查,並為資助金額設施上限,使託兒所不可無限提升收費。
同時間,政府會削減其他家庭福利開支,調撥30萬元應付新的託兒補助所需,暫時未知道方案能否通過參議院。
評論指,託兒應以提升生產力,以及提供高質素兒童早期教育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