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 SBS
墨爾本一名研究人員成功研發一個嶄新的醫學儀器,將可以增加肺癌病人吸收藥物的效率。他最近獲得一個大型藥廠的撥款,進一步研究新儀器的效能,並希望可以在八年內將產品推出市面。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工程學研究員 Leslie Yeo(楊教授),聯同他的團隊,正在研發一個全新的醫學儀器,在未來將可以將藥物以吸入的形式,直接送到病人的肺部。
團隊希望研發一個既便宜又輕巧、方便攜帶的噴霧器;日後一旦成功推出市面,將會可能取代化療,成為新一代癌症療法。
現時肺癌的五年存活率為15%。楊教授希望將來改善這個比率,大幅增加到超過80%。
楊教授表示,化療等傳統癌症療程雖然能有效殺死癌細胞,但亦會連帶其他健康的細胞及組織一同破壞。
他又指,有病人甚至器材技術人員,經常以錯誤的方法使用傳統的噴霧器,導致有超過60%的藥物,在吸入的過程中流失。
楊教授說,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必要研發一個新型噴霧器,令更多藥物可以傳達到肺部。他期望,新型噴霧器可以將流失的藥物減至30-40%。
「有了這個新型噴霧器,病人便不再需要費力吸入藥物。病者只需按下一個按鈕,噴霧器便會自動釋出適當劑量的霧氣。病人只需要吸入霧氣,藥物便會直接進入其肺部。」
這個噴霧器採用新式的免疫療法技術,可以有效擊中癌細胞。
免疫療法的目的,是以藥物控制免疫系統,來防止或治療病症。
「研發這個新的儀器,是一件好事。長遠而言,這個儀器將可以提升肺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
雪梨科技大學生活科學講師、澳華醫學會高級副會長林奇恩教授則解釋,治療肺癌的過程是需要準確劑量的藥物,才可以有效打擊癌細胞。
他表示,醫學界需要進行更多研究,發明效率高而且適合的藥物吸入儀器。
「研發這個新的儀器,是一件好事。這個儀器可以讓醫生清楚了解,病人所吸入的藥物劑量可以達到多少的藥效。長遠而言對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有望可以獲得提升。」
楊教授說,他將會在兩年內開展藥物測試,驗證新技術是否可以通過氣管官傳送足夠藥物到肺部。
他預期新的藥物噴霧器將可以在八年後推出市面,為肺癌患者提供方便而且成本低的療程選擇,並且減少需要前往醫院的次數。
「患者只需留在家中或前往診所,便可以使用簡單的儀器吸入藥物。」
「雖然免疫療法的效率確實非常高,但是患者需要定期前往醫院接受靜脈注射,例如每星期一次。引進新科技後,患者只需留在家中或前往診所,便可以使用簡單的儀器吸入藥物,既方便又舒適。」
楊教授又表示,期望在長久的將來,新技術可以取代現有的其他肺癌治療療程,包括開刀手術及放射治療。
然而,林教授認為,根據現時的科技技術,聲稱一個單一的儀器或療程,可以全面取代其他肺癌療法,是太早下定論。
「我們需要明白,以今時今日的醫學技術,癌症的治療不是一個單一的治療法。療程可以包括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同時亦有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等輔助人員參與其中。」
「不同的病人在不同階段的癌症,需要不同的癌症治療方案。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以不同的治療法互相配合、取長補短,而不是如何以單一療法來替代其他步驟。」
林教授指,在將來新技術一旦引進市場,肺癌病人的存活率便可望得到提升。但他同時強調,癌症患者的存活機會及預期壽命,是取決於其他不同的因素,包括藥物的劑量和效力。
楊教授則表示,有信心新型噴霧器將可以在未來用於其他氣管疾病的患者,例如哮喘、囊腫性纖維化,及肺結核。
「這是一個『平台技術』。『平台技術』容許所有可以轉換成霧氣的藥物,透過這個嶄新的噴霧器向病患者傳遞藥物。因此,此項技術不限於用在肺癌患者身上,亦包括其他呼吸道病症的患者。」
楊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獲得一所大型藥廠的認可,並提供資助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與楊教授進行研究的是 Peter MacCallum 癌症中心 Ben Solomon 副教授。他們最近贏得國際大型藥廠強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 的 World Without Disease QuickFire Challenge(「免於疾病的世界比賽」)的獎項。
兩人的團隊在「療法、消費者、健康科技及醫療儀器」的組別中,在470個參賽單位中突圍而出,獲得67萬澳元的獎項。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