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藥用儀器可望革新肺癌療程

墨爾本研究人員正研發一個嶄新的醫學儀器,並獲得大型藥廠的撥款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有望革新治理肺癌的療法。

Professor Leslie Yeo

Professor Leslie Yeo from the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urce: Supplied

SBS Cantonese Program
Source: SBS
聯邦政府早前發表的報告預測,在2016年年底,澳洲的肺癌患者將會增加至超過12000人。有幸的是,未來醫治肺癌的療程將會有突破性的轉變。

墨爾本一名研究人員成功研發一個嶄新的醫學儀器,將可以增加肺癌病人吸收藥物的效率。他最近獲得一個大型藥廠的撥款,進一步研究新儀器的效能,並希望可以在八年內將產品推出市面。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工程學研究員 Leslie Yeo(楊教授),聯同他的團隊,正在研發一個全新的醫學儀器,在未來將可以將藥物以吸入的形式,直接送到病人的肺部。

團隊希望研發一個既便宜又輕巧、方便攜帶的噴霧器;日後一旦成功推出市面,將會可能取代化療,成為新一代癌症療法。

現時肺癌的五年存活率為15%。楊教授希望將來改善這個比率,大幅增加到超過80%。

楊教授表示,化療等傳統癌症療程雖然能有效殺死癌細胞,但亦會連帶其他健康的細胞及組織一同破壞。

他又指,有病人甚至器材技術人員,經常以錯誤的方法使用傳統的噴霧器,導致有超過60%的藥物,在吸入的過程中流失。

楊教授說,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必要研發一個新型噴霧器,令更多藥物可以傳達到肺部。他期望,新型噴霧器可以將流失的藥物減至30-40%。

「有了這個新型噴霧器,病人便不再需要費力吸入藥物。病者只需按下一個按鈕,噴霧器便會自動釋出適當劑量的霧氣。病人只需要吸入霧氣,藥物便會直接進入其肺部。」

這個噴霧器採用新式的免疫療法技術,可以有效擊中癌細胞。

免疫療法的目的,是以藥物控制免疫系統,來防止或治療病症。
「研發這個新的儀器,是一件好事。長遠而言,這個儀器將可以提升肺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
雪梨科技大學生活科學講師、澳華醫學會高級副會長林奇恩教授則解釋,治療肺癌的過程是需要準確劑量的藥物,才可以有效打擊癌細胞。

他表示,醫學界需要進行更多研究,發明效率高而且適合的藥物吸入儀器。

「研發這個新的儀器,是一件好事。這個儀器可以讓醫生清楚了解,病人所吸入的藥物劑量可以達到多少的藥效。長遠而言對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有望可以獲得提升。」

楊教授說,他將會在兩年內開展藥物測試,驗證新技術是否可以通過氣管官傳送足夠藥物到肺部。

他預期新的藥物噴霧器將可以在八年後推出市面,為肺癌患者提供方便而且成本低的療程選擇,並且減少需要前往醫院的次數。
「患者只需留在家中或前往診所,便可以使用簡單的儀器吸入藥物。」
「雖然免疫療法的效率確實非常高,但是患者需要定期前往醫院接受靜脈注射,例如每星期一次。引進新科技後,患者只需留在家中或前往診所,便可以使用簡單的儀器吸入藥物,既方便又舒適。」

楊教授又表示,期望在長久的將來,新技術可以取代現有的其他肺癌治療療程,包括開刀手術及放射治療。

然而,林教授認為,根據現時的科技技術,聲稱一個單一的儀器或療程,可以全面取代其他肺癌療法,是太早下定論。

「我們需要明白,以今時今日的醫學技術,癌症的治療不是一個單一的治療法。療程可以包括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同時亦有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等輔助人員參與其中。」

「不同的病人在不同階段的癌症,需要不同的癌症治療方案。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以不同的治療法互相配合、取長補短,而不是如何以單一療法來替代其他步驟。」

林教授指,在將來新技術一旦引進市場,肺癌病人的存活率便可望得到提升。但他同時強調,癌症患者的存活機會及預期壽命,是取決於其他不同的因素,包括藥物的劑量和效力。

楊教授則表示,有信心新型噴霧器將可以在未來用於其他氣管疾病的患者,例如哮喘、囊腫性纖維化,及肺結核。

「這是一個『平台技術』。『平台技術』容許所有可以轉換成霧氣的藥物,透過這個嶄新的噴霧器向病患者傳遞藥物。因此,此項技術不限於用在肺癌患者身上,亦包括其他呼吸道病症的患者。」

楊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獲得一所大型藥廠的認可,並提供資助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與楊教授進行研究的是 Peter MacCallum 癌症中心 Ben Solomon 副教授。他們最近贏得國際大型藥廠強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 的 World Without Disease QuickFire Challenge(「免於疾病的世界比賽」)的獎項。

兩人的團隊在「療法、消費者、健康科技及醫療儀器」的組別中,在470個參賽單位中突圍而出,獲得67萬澳元的獎項。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Updated

By Peggy Giakoumelos, Winmas Y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