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墨爾本華人徐旌(Daniel Xu)在購置新屋後,意外在自家地牢發現了一個複雜的火車鐵路模型系統。
他的職業恰好是鐵路工程師,在現實中從事火車軌道與列車系統的維護與改造工作,如今卻在家中「邂逅」一座歷經多年手工搭建、龐大的微型火車鐵路模型——這份巧合,幾乎讓人難以置信。
意外發現:被時間遺忘的火車世界
這個模型建於20世紀中葉,曾是前業主家庭的重要記憶。
徐旌憶述,前業主已年邁未露面,但交吉當天遇到了對方的兒子——正是他們的童年,曾在這裡度過無數時光。對方告訴徐旌:「這是我父親年輕時親手搭的,我們童年就在這裡玩。」
交屋翌日,對方悄悄將幾台模型火車車廂送到門口,置於軌道之上──作為傳承的象徵,也像是一種無聲的祝福。
而這個火車系統並非僅為陳設。雖然塵封多年、部分設備老化生鏽,但仍保留著可運作的結構。徐旌目前正逐步恢復系統電路,打磨鏽蝕軌道,並打算重建燈光與控制系統。
「這是五、六十年代的模型,荒廢了至少十年。我正在做基本的troubleshooting(故障排查),一段一段清理並檢測是否通電,然後再逐步恢復模型場景。」
這個地下空間並不大,天花板低、通道狹窄,但在局促空間中建構出多達12條軌道、隧道、轉向系統、信號燈和周邊場景。
「雖說是業餘玩家的作品,沒有購買太多外部場景,但他為了模擬這個場景,盡量把周圍的牆也融合到一體去搭建這個模型。」

這個微型貨車世界佔據整個地牢,非常龐大。 Source: SBS
交會之處:兒時熱愛、職業認同與新嗜好
徐旌說:「我從小看動畫就非常喜歡看《變形火車俠》,從小也玩一些火車模型,但是非常小……從來沒有玩過一個這麼大的。這應該不是小孩子能玩起來的,其實是一個成年人的愛好做出來的沙盤模型,這些全是手工活,讓我現在從頭開始我也做不出來。」
他感慨地說,發現這個模型不僅啟動了他的童年記憶,更連結了他的專業身分。「現實中我熟悉轉向架、變軌系統、車鉤、電控原理……而在這個沙盤裡,我第一次從縮微世界裡觀察自己的工作世界。」
他坦言,自己其實對模型不太了解,是因這個契機而開始加入模型愛好者俱樂部,如今已結識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上周剛去了Waverley那邊一個火車模型俱樂部,大家會交流最新的控制技術、晶片系統,也有人還原特定年代的列車場景。」
然而,這項「重建計劃」並非輕鬆之舉。徐旌估算,這個模型系統若按全新搭建,可能需要長期的持續投入。
「光清理一段軌道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更不用說電路系統、訊號系統,還要考慮讓未來更多人能夠進來參觀。現在最大的困難其實是時間和空間——畢竟房子原本是為父母準備的,也可能需要出租。」
一個人的修復與無數人的期待
自從徐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照片以來,吸引了大量網友留言圍觀,紛紛表示「願意買票參觀」、「排隊帶孩子來看」。
有網友稱這個發現堪稱「無價之寶」、「房子錢都賺回來了」;也有人感嘆冥冥之中的緣份,「居然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賣給了火車工程師。」

這個火車鐵路模型,軌道、車站、信號燈、電路系統一應俱全。 Source: SBS
模型結構精細,容易損壞。通風、防潮、電源安全等都需重建。他堅持認為:「這是一個成年人才能做出來的工程,也是一個成年人才能真正欣賞的世界。」
現在,他每周到現場兩次,測電、擦軌、打磨、收納、標註,逐段恢復。更長遠的夢想,是能透過攝影機將火車運行視角轉化為第一人稱影像,真實重現駕駛體驗。
在城市不斷擴張、節奏越來越快的日常生活中,地下室的這片沙盤彷彿某種靜止時空,承載著前一代人的專注與熱愛,也激勵著當代城市人重新思考「慢工細貨」所蘊含的情感價值。
至於未來,徐旌說自己「捨不得出租這套房子」,但也理解經濟壓力現實存在。如果有機會,他希望找到同樣喜歡火車模型的租客,「如果有人喜歡玩的話,大家一起玩、一起修復還會更快一點。」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