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都紅十字會的捐獻服務亦耳有所聞,更有不少人是定期捐血者,為有需要的大眾作出貢獻。
然而,「捐糞」卻是其中較少人提及的服務。雖然如此,「捐糞」卻不是一個新的概念。
OpenBiome 在2012年成為全球首家專門收集糞便的非營利組織,而美國FDA也在隔年把人類糞便當作「實驗性藥物」作為監管。而在本年6月,新加玻腸胃病專家亦創立了首間「糞便銀行」,鼓勵大家保存自己的大便以備不時之需。
BiomeBank是澳洲第一間公共糞便銀行,位於阿德雷德內西郊 Thebarton,提供有償捐糞。
BiomeBank 由醫院研究基金會資助,處理和存儲健康的糞便,以便分發到全國和海外的醫院。
而澳洲另一間微生物群捐贈者中心Lifeblood位於珀斯,但由於新冠疫情及流感高峰期,不少現有的捐贈者無法按照原有計劃捐糞。
紅十字會表示目前只剩下少數微生物群捐贈者,85% 的現有捐贈者不再能夠捐贈,因此他們迫切需要 2400 名珀斯居民報名。
經處理的糞便,可為患有困難梭菌感染的患者進行移植治療,這一些患者在出現感染時,會出現嚴重腹瀉、發燒,最後引發白血球數目升高而死亡,死亡率高達二至三成。但患者可依靠移植健康人體的糞便,將治癒率從3成提高至9成。糞便移植(FMT)在醫學上稱為「糞便微菌叢植入」,簡單來說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微生物分解後,再灌入病人腸道中,快速取代病人嚴重失調的腸道菌。因此,每一筆捐贈都會被加工成拯救生命的糞便微生物群。
「糞便銀行」概念基於糞便微生物群移植。腸道中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它們的相互作用可以維持人體健康。一旦失衡就會出現各種疾病,解決辦法是恢復微生物的平衡。
珀斯微生物組經理米妮(Silvana Miney)說符合條件,捐贈者必須沒有感染新冠病毒,年齡必須在 18 至 50 歲之間,並且能夠在珀斯 市中心的微生物群捐贈中心定期捐贈。
糞便微菌叢植入是通過從健康捐贈者那裡收集糞便,對其進行測試和處理,然後將其作出處理再提供給醫院以移植給患者。
米尼鼓勵民眾要拋棄對「大便」不好的觀感,並報名捐贈他們的糞便。
米妮表示,詢問的人中只有十分之一有資格捐獻,因此他們需要盡可能多的人報名。
捐糞者至少需要通過以下5層篩檢:
- 評估年紀及BMI,是否有高風險性行為,個人健康史等。
- 醫師臨床評估,排除有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疾病等。
- 深入分析糞便菌相,排除腸道菌失調或有病原菌感染者。
- 進行血液檢測,排除有各種病原體及全身器官功能障礙者。
- 排除生活及飲食習慣不佳者。
若通過檢驗成為捐贈者後,則要預防感冒、戴口罩,勿吃魚生、生菜等生冷食物,平時多吃蔬果、喝水增加纖維。即使經過多層的階段檢查,有效期限也僅為1個月,期限後身體需重新受檢。這也說明糞菌移植的難度。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