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
- 在 2023至24 年間,有 78,092 名兒童曾使用專門的無家者服務,其中 13,301 名屬於無人陪伴兒童。
- 這是澳洲首次將無人陪伴的無家可歸兒童的數據單獨統計和報告
- 關注團體呼籲制訂全國行動計劃,集中識別有可能被迫離家的兒童。
在星期二公布的新數據顯示,在澳洲尋求專門無家者服務(SHS)支援的人群中,將近五分之一是無人陪伴的兒童。
根據澳洲健康與福利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lbeing)的數據,在 2023-24 財政年度,使用這些支援服務的客戶中超過 13,300 人( 17%)是 12 至 17 歲的兒童。
在塔州的機構Home Base有2所12-15 歲的兒童庇護所,機構負責人向SBS 新聞表示,她的員工甚至見過年僅 10 歲的孩子前來求助。
Home Base 行政總裁 Di Underwood 表示,兒童無家可歸的問題不是單純缺乏住房,而需要從根源上解決。
她說「當我們談論一個 12 歲小孩需要住宿時,實體的磚瓦房屋其實是最不用擔心的問題」。

Children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 are often escaping dangerous situations but as an unaccompanied child, they can be at further risk of dangerous situations. Source: Getty / TkKurikawa
這次報告是首次將「無人陪伴的無家可歸兒童」的數據獨立呈現。
她指出,以往 澳洲健康與福利研究所僅以「青少年」來報告無陪伴無家可歸者,報告「兒童無家可歸」問題,是將其列為可能與父母一起無家可歸的兒童。
Catherine Robinson指「這是一個真正重要的時刻,我們其中一個主要國家機構終於正確認識到,沒有父母或監護人的孩子們正在經歷無家可歸的情況」,「這是他們第一次做獨立報告,並使用『無人陪伴的無家可歸兒童』這樣的字眼,而且他們還單獨列出有關這一群體的記錄」。
她指這影響公眾對無家可歸的認知,「大家想到的是青少年,會以為他們已滿 18 歲,可以有獨立收入,能申請租屋」,「目前的情況是,所有關於青少年無家可歸問題的討論實際上都隱形了,並以更好的詞語來形容兒童無家可歸的具體問題,這讓政府和社區逃避責任」。

塔斯曼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社區與社會公義副教授 Catherine Robinson 表示,澳洲的兒童無家可歸問題一直「被隱形化」,她希望這次數據公布能推動行動。 Source: Supplied / Richard J Ho, Minch Media
影響因素與創傷
Di Underwood 表示,Home Base 員工發現最主要原因是家庭破裂、家庭暴力與性暴力。AIHW 的數據也顯示,42% 的無陪伴兒童將人際關係問題視為尋求援助的主要原因。
她指「這些年輕人無家可歸,是因為他們的家、父母所在的地方並不安全。」
她補充,兒童經歷無家可歸會帶來額外創傷,例如被迫接觸「不應該接觸」的同齡人或危險情境。
Catherine Robinson 也指出,兒童可用的緊急庇護嚴重不足,「如果政府不提供安全住所,那麼他們可能投靠錯誤的人,例如暴力的同伴或剝削性的伴侶,而這對女孩來說很普遍」,她舉例,14 歲女孩可能與 19 或 24 歲男友同住,完全依賴對方,許多女孩報告遭受極其可怕的親密伴侶暴力,因為她們完全被困住。
「然後,犯罪網絡可能會為孩子們提供住處,以換取他們幫助販毒,這是我在研究中確實看到的」。
她認為社會普遍誤解兒童保護部門的角色,「它並不是普遍可用的,你必須滿足特定的證據和合法起訴理由才能被帶離家庭,並在家庭外護理領域提供替代護理」。
「我們希望看到這個過程極其嚴格,我並不是說不應該這樣,但這說明對哪些兒童可以獲得家庭外照顧有一個特定的門檻和定義,無家可歸本身並不能確保兒童達到獲得兒童保護措施的門檻」。
Home Base 行政總裁 Di Underwood 表示,兒童無家可歸的問題不是單純缺乏住房,而需要從根源上解決。 Source: Supplied
數據僅反映部分問題
Catherine Robinson 強調,實際無家可歸的無陪伴兒童可能遠多於 AIHW 記錄的 13,301 人,因為數據只涵蓋了那些有使用服務的兒童。若部份州或領地缺乏相關服務,實際情況必然被低估。
她指出,目前僅塔州和新州有為無家可歸兒童提供專門庇護的系統。
因此,雖然她說數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標,但並不能代表這個問題的現實」。
應對兒童無家可歸
Catherine Robinson表示,需要將兒童無家可歸與成人無家可歸分開討論,因為原因不同。
成年人的問題更多與住房供應有關,但兒童無家可歸主要來自家庭衝突、虐待、忽視和暴力。
她指好的應對措施不是關於住房負擔能力的問題,而是關於家庭支持,解決家庭貧困問題。
無家可歸澳洲(Homelessness Australia)行政總裁 Kate Colvin 呼籲制訂全國行動計劃,設立機制識別有風險的兒童,並提供快速反應,確保孩子立即獲得安全環境與照顧。
然而,她擔心政府正在制訂的住房與無家可歸計劃未必會將兒童單獨納入,並給予獨立應對措施。
她指,需要建立早期平預機制,特別是在學校和衛生服務機構,以便盡早發現可能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兒童,並「因為家庭關係破裂而不得不提前離開家庭」。
Homelessness Australia希望制訂一項關於兒童無家可歸問題的全國行動計畫。
組織行政總裁Kate Colvin表示,需要建立識別高風險兒童的系統。
她說「我們要採取保護措施,防止孩子們無家可歸,同時,如果孩子們真的無家可歸,也要迅速採取行動,讓他們立即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和所需的支持,找到通往安全家園的途徑,並獲得他們所需的照顧。」
政府目前正在制訂一項住屋和無家可歸者計劃,預計該計劃將於近期發布。
Kate Colvin指「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是否會將兒童無家可歸問題列為一個單獨的問題,並在總體計劃中提出單獨的應對措施」。
「我們呼籲在該計劃中,單獨找出無家可歸的兒童,並建立獨立的系統來應對,因為應對措施確實存在差異」。
她指「成年人無家可歸,主要問題是住房供應與租務管理支持。但當我們談論兒童,特別是年幼的孩子時,重點是給予他們需要的照顧,而不是安排一個 13 歲的孩子自己租房子。」

Homelessness Australia行政總裁Kate Colvin表示,需要建立識別高風險兒童的系統。 Source: Supplied
兒童無家可歸的後果
在所有尋求支援的無陪伴兒童中,僅 19% 能在接受服務期間脫離無家可歸狀態。
AIHW 數據亦顯示,2012-13 至 2022-23 年間,曾接受專門無家者服務 支援的兒童佔澳洲兒童死亡人數的 13份之一。
Colvin 表示,這反映了兒童無家可歸所面臨的「駭人風險」。
她說「這些孩子在求助前已經經歷過重大創傷,而進入無家可歸狀態後,又常常遭遇更多暴力與剝削,導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數據顯示,十年間有 520 名兒童死亡,平均每星期 1 名,主要死因是自殺。
SBS新聞已聯絡房屋、無家可歸事務兼城市事務部長歐妮爾(Clare O’Neil) 作回應。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