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貿易戰停火,美國收穫在關稅協議之外

很多期望中美貿易戰升格為新冷戰的人,認為美國只贏了一紙延期協議。其實從全局來看,關稅之外,美國收穫頗豐。

In this Sept. 5, 2012, file photo, U.S. and China's national flags flutter in winds at a hotel in Beijing.

In this Sept. 5, 2012, file photo, U.S. and China's national flags flutter in winds at a hotel in Beijing. Source: AAP

2018年G20峰會期間,特習會如期舉行。會談的結果是:美國同意,2019年1月1日起,價值兩千億美元的產品關稅暫時保持在10%;中國同意從美國購買大量農業、能源、工業和其他產品,以降低兩國間貿易不平衡狀態,並把芬太尼列為“管控物質”。美中雙方同意爭取在90天內完成談判,如果到期無法達成協議的話,10%的關稅將升至25%。一直擔心兩頭大象打架踩壞草坪的其他國家,總算放下心來。很多期望中美貿易戰升格為新冷戰的人,郤認為美國只贏了一紙延期協議。

其實從全局來看,關稅之外,美國收穫頗豐。

評判貿易戰輸贏,應該看其最初設定目標

有必要重溫美國對華貿易戰的目標。本次貿易戰中,美國總統特朗普明言是為了減少對華貿易逆差與美國的國家安全,防止中國通過盜竊知識產權對美國高科技企業形成競爭,半個字都沒提他對中國政治制度的不滿。5月1日,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希特萊澤在出訪中國之前,也公開表態:“目標並不是改變中國的經濟制度,……那是一套非常不同的制度,而且說實話,那制度對中國很管用。”

從結果來看,美國已經通過各種外圍戰,達成其最重要的目標:防止中國通過盜竊知識產權,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對美國制造業形成巨大的威脅。

保護知識產權:消除中國求、借、偷的外部條件

今年3月下旬,美國宣布開展對華貿易戰以後,曾發布一份報告,非常直白地概述了知識產權已經和鋼鐵等長期爭端一樣,成為全球貿易關系中的一個爭論點,包括產品設計、敏感數據和一般性的實踐知識等,且直指中國長期以來的幾種做法:求:在與外資企業合作時,利用對方希望佔領中國市場的意願,要求對方分享技術,例如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還有高通、惠普和微軟等公司為了避免政治壓力與監管麻煩,與中國企業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中國因而技術穫利。借:指中國官員利用官僚系統的許可和審批制度來控制敏感數據。例如,中國出台的新規定要求運營雲計算業務的公司必須由當地控制。為了遵守這項規定,蘋果公司和亞馬遜將中國數據的管理權交給了當地的公司。偷:例如,中國公司通過黑客技術竊取商業秘密,幫助加彊了風力渦輪機等領域的企業的實力。

中國當然不承認這些事實存在,自然也不會承諾今後不再偷盜。美國也不再指望中國自律,而是將盜竊知識產權者當作商業間諜嚴懲。今年9月以來美國啟封的幾份起訴書揭示,中共間諜部門,即國家安全部(MSS)如何通過其地區分部,如涉案的江蘇省國安廳,來穫得珍貴的美國技術。起訴書稱,從2010年到2015年,江蘇國安廳組建了一支由9名黑客組成的團隊,試圖竊取美國制造噴氣發動機的技術。這是航空航天技術一個極具價值的部分,是中共尚未掌握或企圖偷盜的技術之一,中共顯然希望通過盜竊,穫得其無法生產的東西。不久前,美國司法部還啟動了一項起訴,指控一家由中共政府資助的中國公司及其台灣合作夥伴,試圖從美光科技公司竊取8項芯片技術的商業機密。

迫使在華外企撤資,重置全球產業鏈

關於這一點,我已經在《中美貿易戰的深遠影響:全球產業鏈重置》(台灣上報,2018年9月21日)一文中指出,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壓力與對未來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測,導致在華外資紛紛撤資。9月13日,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公布一項對430多家在華美國企業的的問卷調查。該調查顯示,為應對貿易戰,35%的受訪企業已把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等其他國家,或者正在考慮這麼做,31.1%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正考慮延後或取消在中國的投資。日資或考慮外遷,或考慮重新調整供應鏈。據美國彭博社10月22日報導,受惠於美中貿易戰,目前東南亞國家的外國投資正盛,據馬來亞銀行(Maybank)Kim Eng Research Pte數據,南韓制造業的外資流入量,在2018年前9個月增長約18%,其中包括對南韓曉星公司(Hyosung Corp.)價值約12億美元的聚丙烯生產項目的投資。另據泰國央行數據,泰國1至7月的凈外國直接投資額,同比增長53%,達76億美元,制造業領域的流入量增長近5倍;菲律賓制造業的凈外國直接投資,也在今年1至7月從1.44億美元飙升至8.61億美元。數據顯示,外資流入東南亞主要涉及消費產品、工業、科技及電訊硬件、汽車,以及化工類別。

迫使WTO同意修改規則

今年的G20峰會發表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宣言——為公正的可持續性發展建立共識》的公報,稱與會的領導人都觀察到,在全球範圍內地緣政治威脅增長,同時承認多邊貿易的好處。公報指出,多邊貿易體系“未達到目標,還有改進的餘地”,但其中併不直接包含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思潮抬頭等具有負面評價性的批評文字。公報稱,與會領導國家代表將在下屆峰會,對WTO改革的進程作出審閱。另據參與談判的歐盟官員透露,在各方擬寫公告過程中,美國成功地將“反對保護主義”字眼除去,而中國則成功刪除“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文字。

今後,WTO在修改規則的過程中,美國的意見遠比中國的重要。

讓美國大學、智庫停止與中國的合作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華爾街、K街遊說集團、大學、智庫等精英群中,形成了一個對美國對華外交極有影響的利益集糰,即“擁抱熊貓派”,其主體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關於這個派別的來龍去脈與作用,我在《彭斯講話:美國屠龍派觀點大放送》一文中有過介紹(SBS,2018年10月11日)。

特朗普總統要想重新定位對華關系,必須排幹這一“沼澤”。自今年3月下旬宣布對華貿易戰以來,美國國會眾議院一個科技委員會於4月11日就美國學術機構被外國情報機構滲透舉行聽證。聽證會上,多位證人指出,中國“學術間諜”正滲透美國各個高校穫取科學技術,威脅著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間諜學院: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外國情報機構如何暗中利用美國大學》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登(Daniel Golden)參加了這次聽證會,他特别指出,中國通過孔子學院來擴大自己的軟實力以及長期的影響力,併試圖影響美國下一代的領導人;同時,中國還試圖通過向美國高校提供資金,打造情報收集和影響政治進程的平台——這並非美國國會第一次就學術間諜問題舉行聽證,早在今年2月份,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裡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在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就說過,中國“學術間諜”正滲透美國各地穫取科學技術,成為美國全社會的威脅。

“學術間諜”的指證對美國中國研究學界的壓力相當大。2018年11月29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與安納伯格基金會陽光之鄉信托在華盛頓共同相當《中國影響和美國利益:推動建設性警惕》(Chinese Influence &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報告。數十名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學者參與了該報告的撰寫,詳述中國對美國大學、智庫、媒體、僑界、企業、科研等領域的影響滲透活動,該報告承認美國的中國研究界對中國誤判,指出中國利用美國的開放民主加以滲透、大舉操弄美國政府、大學、智庫、媒體、企業和僑界,希望借此阻斷美國對中國的批評、以及對台灣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當中不乏原來對中美交流的支持者。

如果了解“擁抱熊貓派”過去在中美關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能了解這份報告對北京的沉重打擊:中國苦心培養數十年的美國精英集團中的親華勢力將從此沉默,除了美國國內政治再度變天。

美國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由兩國經濟結構及貿易政策所決定,90天以後達成的協議,就算中國未能如美國所願,這場持續8個月之久的貿易戰,也讓中國損失慘重。停火雖然使中國穫得較充裕的政策迂回空間,但中國希望與美國一爭雄長的計劃郤就此泡湯。

作者:何清漣,中國經濟學者,現居美國。
以上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