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的京都 – 我們又再次相會了。記得5年前首次踏足日本,第一個旅遊的地點便是京都,兩年後再度重訪,這一次算得上是第三次了。闊別了兩年的京都依然遊人如織,古樸如昔,繁華的一面總離不開這個已經走過了1400歷史的古都名鎮的影子。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京都如此吸引國內外遊客,來過了,還要擇日重來,重拾古都的歷史薰圍。
其實京都與中華文化有很獨特的歷史淵源,今天我們見到京都的名寺古剎,大多是仿唐的設計,故此今天來到京都,相當於我們穿越了歷史的時空,回到昔日唐風古寺一樣。譬如奈良不遠的法隆寺便見證了這一個時期卓越超群的佛教建築藝術群,其次要數的便是東大寺了。
「奈良東大寺-中國高僧鑑真的道場」
東大寺以華嚴為宗,故又稱「大華嚴寺」,如果大家留心,臨進入東大寺本殿有一座前門,上面刻有第四個大字,正是如假包換的「大華嚴寺」了。
大華嚴寺Zn. Wikipedia Japan

大華嚴寺 Zn Wikimedia Jpn Source: Zn Wikimedia Jpn
走入東大寺,它給與我們第一個最原始的感覺莫過於「魁宏莊嚴」這四個字,「魁宏」因為它闊57米,深50米,高25米多,誠然一座龐然大物,擺在你的眼前。 「莊嚴」指佛門清淨地,為明心見性開悟的鍛煉場所,大家進入寺院前儘管已经懐抱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對佛教徒他們一生追求那一份「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去執盪相,明心見性」的熱忱,也好好成為我們追求自己信仰多一點鞭策的力量吧。
當然進入佛寺少不了的便是一尊佛像, 它成為信眾們膜拜的對象,當年的聖武天皇欽點製做一尊一時無兩的大佛,名為「奈良大佛」,它高15米, 鎮守東大寺,目的是要應對當時種種的天然災害及無情的疫情, 讓天皇的子民面們對種種人生的變幻時,心仍有所依,在走過這個茫茫的人生旅途当中,仍然可以仗賴無量的佛法加持,得以逢凶化吉,繼續生活下去。當然從佛學的義理角度而言,這些帶了一般大眾信仰(popular religion)息彩的行持方式,可能並非真正佛學的原意,但時移勢易,大家回想自己時光倒流1500年的光景,你或我又會怎樣做?
其實東大寺與唐朝的高僧鑑真和尚扯上了千絲萬縷的關係,鑑真和尚不下六次橫渡東海才成功登陸東瀛設壇弘法,他的教法嚴謹,為日本佛教訂立了嚴謹的寺院制度。為此緣故,當東大寺落成後,聖武天皇便邀請鑒真和尚起壇弘法,傳授戒律。今天東大寺西面的戒律堂正是鑑真和尚當日昇帳設壇的道場。
「僅次於東大寺的東本願寺」
今天,只是草草的跟大家介紹了奈良的東大寺,也許大家覺得還是離京都遠了一點,其實近在咫尺,離開京都火車總站只有兩條街之遙的,便是著名的「東本願寺」 ,屬淨土真宗的總寺,離它不遠處有另一座淨土真宗的佛寺「西本願寺」,他們份屬同門同宗,但在京都的發展史上,卻受不同的政治風雲人物,即「大名」所操弄,「西本願寺」在德川家康的訓令下一分為二,「東本願寺」應運而生,其規模僅次於剛剛為大家介紹過的東大寺。可惜東西本願寺從此各走各路,曾經一段時間更加兵戎相見,這種情況在各地的歷史上屢見不鮮。當時僧兵們一口唸「阿彌陀佛」,一面「手起刀落」,因為可以就此「功過相抵」。套用一句廣東話說:「真係頂佢地唔順!」意為難以想像,荒誕不經。

東本願寺 Flickr Source: Flickr
可幸,時代的變遷,這些光怪陸離的宗教失衡現像已經徹底改變過來,而東西本願寺已經恢復本來的宗教精神面貌,再次擔負起教化萬民,明心見性的宗教使命。
筆者曾經在「東本願寺」的佛像前靜坐片刻,哪怕只是十數分鐘,來一個「淨濾」的過程,求「明心」,求「見性」。應該說是「努力地去「明」此心,去「見」本來的自性。然而,也許自覺塵緣未盡,離「明心見性」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路程,但日本有句諺語:「千里の道も一歩から」,意謂「千里之行始於一步。」就是今天才起步也未遲。
東本願寺門前刻有一句名言:「今、いのちがあなたを生きている。」意謂「如今、生命與你在一起。」究竟這句說話有什麼意思呢?生命是一個過程? 抑或是一個實體讓我們去發現呢?其中意味了甚麽?赫然發現這句話與西方存在主義論述的「Existence Vs Essence存在與本質的爭論」 似有點類同之處,情況又是否如此?無論如何,究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讓大家慢慢的嘴嚼感悟吧。
「從清水舞台跳下去!」
談到名言,不能不提提京都市中心以東的著名 「清水寺」。也許這是一個旅遊京都的遊人必到的旅遊景點,「清水寺」有一個樓高十二丈的清水舞台,當天氣晴朗之際,可以眺望十數公里外的京都塔。京都以至全日本經常聽到一句掛在口邊的說話: 「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る,即從清水舞台跳下去。」意思是 「當機立斷之際,彷如從清水舞台跳下來的遜間」。今天當我們走到清水舞台下的山路, 舉頭上望,估計大約3至4秒之間,就可以完成這個「跳台」的壯舉,但事情是否這麼容易嗎? 「跳」這一刻固然容易,但「應否跳」卻要重長計議呀。
清水舞台 Flickr

清水舞台 Flickr Source: Flickr
「穿越歷史的長廊後再回到今天」
其實今期本來很想跟大家介紹京都的旅遊點,但是功力所限,起筆收筆來來去去,仍然離不開京都的名寺古刹,因為它們代表的是部份日本文化的精髓,也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京都永遠的保持著一份吸引力,因為通過今日的京都,我們可以穿越歷史的長廊,探究古人想的是什麼? 穿的是什麼?吃的是甚麽?對比之下,今天我們又進步了多少?抑或失去了多少?
さよなら京都,私はもう一度行きたい!再見了京都,我還會再來的。
下期與大家談談長崎的天主教難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