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居家隔離結果傳給家人,護士:“有患者選在客廳隔離”

Lost your sense of smell or taste? It could be a symptom of COVID-19.

Lost your sense of smell or taste? It could be a symptom of COVID-19. Source: Getty Images/Tom Merton

“悉尼西區居家感染情況很普遍。有確診患者在自家客廳隔離,我告訴他,你這是居家,但你沒有隔離。”悉尼華人護士廖敏這樣告訴SBS普通話。


悉尼西區的華人社區護士廖敏根據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認為,居家感染在噹地是很普遍的現象。出於種種原因,確診患者及其家人無法完全達到居家隔離的要求,進而造成全家感染。

那麼,在高傳染性Delta變種病毒肆虐的地區,包括“方艙醫院”在內的集中隔離方式是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呢?蒙納士大學初級保健學院副教授楊煇博士給出了他的看法。


要點:

  • 社區護士稱西悉尼地區普遍存在居家感染的問題
  • 髮生居家感染的原因包括:居住條件、生活方式、衛生系統運轉滯後等
  • 楊煇博士:澳洲目前建造方艙醫院的必要性不足
  • 楊煇博士:需要對居家隔離病患加彊支持、教育和監督

廖敏的本職工作是兒童和家庭健康護士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nurse),疫情期間被借調去擔任西悉尼地區的社區護士。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電話給在家隔離的確診病患,在了解病症的同時提供建議和諮詢,其中噹然也包括“防止居家感染”的內容。

“我們一般會問他(新冠確診患者),對於居家隔離的概念,他的理解是怎樣的?我會給他一些提示,比如說,你什麼可以做,你什麼不能做?”
西悉尼社区护士廖敏
西悉尼社區護士廖敏 Source: 廖敏

“一大家子感染的情況很普遍”

廖敏現在每天要打電話遠程照顧十幾位在家隔離的確診患者:“有一些單身的確診者,自己一個人住。但更多的是和家人一起住,經常會由一個家庭成員傳染給其他的家庭成員。”

“西悉尼地區很多家庭結構厖大,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兄弟、姐妹、妯娌、父母、孩子……一家人平均下來會有五到六口人,更多的會有十口人。所以有時候就是從一個人開始,一個一個傳染給他們身邊的人,到最後都是一大家子感染。這個是非常普遍的。”

廖敏說自己剛被借調去的那段時間,正是西悉尼地區確診病例數井噴的時候。因為人手等原因,往往打電話給患者時已經是確診後六、七天了。

“一開始,噹我們聯系上居家隔離的陽性患者時,已經是他們確診後的第六天、第七天了,所以我們無法及時給到他們正確的提示和注意事項。我們現在能做到在確診後的第二、第三天跟他們聯系上。”

“儘力解釋居家隔離的概念”

廖敏說一些病患對“居家隔離”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所以她和同事們一直在努力解釋。

“我印象很深,有一個爸爸,他們家住著他的妻子和他兩個年幼的孩子。他就對這個居家隔離概念不是很清楚。他說,他在自家客廳隔離。然後,我噹時就心裡一緊。我告訴他:‘你在客廳隔離,不是嚴格的居家隔離。你是居家,但是你沒有做到隔離。’”

“他說,因為家裡是只有兩個臥室的小公寓。我就馬上提出,是不是需要為他申請前往專門的免費隔離酒店進行隔離。後來他拒絕了,搬去了其中的一間臥室。”


居家隔離需要注意的事項:

  • 和家中的確診病患接觸必鬚保持1.5米遠的距離,要佩戴口罩、手套
  • 不建議共享廚具、餐具等物品
  • 所有觸摸過的地方都要用消毒液消毒
  • 保持空氣流通,打開窗戶通風、透氣

Image

“申請集中隔離地點需要等待”

廖敏介紹說,她之前提到的免費隔離酒店原本是供海外歸來人士使用的。一部分輸入病例會在痊愈前在那裡隔離,避免將病毒帶去社區。但是社區護士也可以根據本地感染病患的居家隔離環境等原因來決定是否為他們提出申請。

“去年開始他們也接受了本地社區的一些陽性患者的隔離,這種情況很少。主要是針對沒有辦法在家裡自我隔離的病患。比如,陽性確診患者和一大家子的人住在一起,沒有辦法有效隔離。我們就可以有權利問他:‘你願不願意自己去那個酒店隔離?’”

但無奈僧多粥少,整個西悉尼地區在家隔離的病患數量高達幾千人,所以申請批复進度緩慢。

“處理起來需要時間,肯定要排隊,他不可能馬上就給你立刻安排住進酒店。所以排到的時候,也許他的感染期已經過了,而且已經把病毒傳染給家人了。”

“集中隔離需因人而異”

在被記者問及“是否有必要完全改變這種輕症患者居家隔離的形式”時,廖敏回答:“不能一刀切。”

“我覺得,一部分輕症患者還是可以在家裡面自行隔離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比如說,他有自己的一間房子、有自己獨立的衛生間、他沒有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他可以完全獨立生活,沒有任何殘疾或者心理問題。”

“但如果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或者與人合租,還有包括一些無家可回歸者,他們可能就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地方單獨隔離,就需要給他們提供地方,也方便醫護為他們做醫療檢控。如果他們有任何需要,比如,病情惡化變成重症,我們就可以給他們提供急救,或者是送醫。”

“我認為,中國的方艙醫院是一個創舉,是非常非常值得借鑒的。在現在悉尼比較嚴峻的疫情形勢之下,我覺得是可以借鑒。”

那麼噹前Delta疫情下,在疫情嚴重地區建設類似“方艙醫院”的集中隔離點是否可行呢?
Medical staff attend to patients in Wuhan Fangcang hospital, a makeshift hospital to treat Covid-19 patients in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China, 14 February
Medical staff attend to patients in Wuhan Fangcang hospital, a makeshift hospital to treat Covid-19 patients in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China, 14 February Source: AAP
蒙納士大學初級保健學院副教授楊煇博士表示:“‘方艙醫院’是一個以醫學目的集中診治輕症或無症狀病人的醫療場所。它的功能是集中診治、防止傳染、減輕醫院壓力。”

“它存在的條件是,是否人口稠密、是否突然出現厖大的輕症和無症狀感染病例、是否重症醫療設備設施有限、是否對病毒感染有有效的治療措施、是否有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特彆是人力資源)投入在這種新的臨時設施中。這些背景條件都要重點考慮。”

楊煇博士認為:“澳大利亞絕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很低,目前方艙醫院必要性不足。”

“至於社區內或家庭內傳播,要研究一下流行病學數據,分成不同的情況,也就是髮現病例與家庭/社區內傳播的時間關系。絕大多數感染(包括家庭內感染)是在不知曉的情況下髮生的。如果家庭內聚集傳播的情況主要是在髮現病例(case finding)之前(也就是,不知家庭成員有人感染的情況下,成員之間在潛伏期已經相互感染),那麼在髮現後把輕症或陽性者‘分離出’家庭或社區,就意義不大了。”
Dr. Hui Yang, Manager of the China GP Programs an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Dr. Hui Yang, Manager of the China GP Programs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Monash University’s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ducation Source: Supplied
楊煇博士彊調:“對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居家安排和建議,是很重要的,應該有專業人員的指導,併有定期的監督。再有,是否把感染病毒看成是一種‘社會偏離’,把他們臨時性地移出家庭和社區,這也是有待認真考慮的。”

針對社區護士廖敏反應的情況,他補充說:“Delta病毒株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感染比例是比以往的病毒株高的。而且對於大家庭來說,的確存在家中和代際感染的情況。因此噹有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在家隔離時,需要對病人、感染者、家庭成員提供支持,進行‘有效的居家隔離計劃’(effective isolation from home),包括對病人或感染者本人的教育、對家庭成員的教育和建議、對居家隔離措施和室內環境的建議。怎樣做可以,怎樣做不可以。”

針對噹前普遍出現的居家感染問題,楊煇博士認為原因是“醫療系統在新冠疫情中還沒有成熟起來,很多資源和做法也沒有建立起來。這些可能仍然需要時日。”

請在FacebookTwitter關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聞。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新冠患者居家隔離結果傳給家人,護士:“有患者選在客廳隔離”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