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移民澳洲的小劉在讀大學時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放射技師,在對專業課感興趣之餘,她覺得能夠幫助彆人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我很為自己的這份工作驕傲,能夠幫助到彆人,幫助到病人,就會讓我自己很愉快。”
據小劉表述,通過照胸片基本就可以斷定病人是否患有肺炎,所以放射技師會經常性的和肺炎的疑似患者近距離的接觸。如此以來,消毒、擦拭機器就成為了日常所需。但是,隨著COVID-19疫情的加劇,如今為病人照片子的工作量會加大。
要點:
- “累”與“怕”是醫護人員小劉的真實感受,但從醫的初衷讓她堅持在第一線的崗位。
- 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工作量高於往常,他們併沒有可以宣泄情緒的時間。
- 小劉表示,缺乏口罩資源和不引起恐慌使得醫院對醫護人員戴口罩有一定的限制。
“以前照一個胸片可能需要5分鐘,現在就要全身穿好防護的用具,戴口罩、護目鏡,病人照完後再把所有的機器清潔一遍……有時候需要花一個多小時去照一個病人。”
高彊度的工作會給醫護工作者帶來情緒上的波動,小劉也是如此。人手緊張,壓力堆積,“有時候很想宣泄一下。”但是,“病人這麼多,還在等著,你需要繼續去用一個很愉快心情,很專業的態度來照顧好你的病人。”所以,小劉對處理情緒問題的解答就是“壓在心理”,但忙忙碌碌之中,也就忘郤了自己的問題。

聽診器 Source: Pixabay
累和怕是小劉最深切也是最直接的體會了,但是她也始終在秉持著醫護人員的底線——“等我們倒下了再去休息吧。”
所以,她已經為自己感染新冠最好了準備,她先是爭得家人的許可,自己獨自在外居住,一旦確診,就“在家裡待著”。“跟我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和許多在公立醫院裡工作的醫護人員,和我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想想大家都在一起榦這件事,就不覺得孤獨。”
和其他醫護人員一樣,小劉硬生生的扛下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她不僅找到了一份“只有自己看得到”的成就感,也讓自己累併快樂著。已經年過七旬的父親和家裡的其他成員一樣,都對她的一些決定表示支持,“他認為這件事既然髮生了,得(病)或是不得,都是有辦法的,上帝也會看護我們。”
“媽媽的朋友知道我在醫院工作,她不知道從哪買的口罩,晚上特地給我送了過來。”
但是,據小劉表述,在截稿時(3月31日),她所在醫院還不允許醫護人員在接觸疑似和確診病患以外的人士時佩戴口罩。“第一是因為怕引起恐慌,第二是怕口罩短缺。”

測試 Source: Pixabay
“(我)自己是不支持的,因為戴口罩可以80%的保護好自己,同時減少傳播。”但是,她還是呼籲大家不要過度的恐慌,因為“你的情緒會帶給其他人”,“有效的去了解信息、了解病毒、保護好自己,這個是更重要的。”
“我和我所有的同事選擇這份專業,一開始的初衷都是一樣的……幫助病人,照看他人,這也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支持我們前進的動力。”
歡迎點擊圖片音頻,收聽完整的寀訪。
根據寀訪嘉賓的要求,為保護前線醫護人員,人名小劉為化名。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聚會最多兩人葠與,除非您是與家人或同住者在一起;
如果您自認為已感染了這種病毒,請致電您的醫生,請勿直接前去就醫;或者您可致電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
如果您呼吸困難或遇到緊急醫療事故,請致電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