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de Petrie是Project Rockit項目的講者,這個項目是和兒童求助熱線(Kids Helpline)組織共同合作,替正在遭遇霸凌、仇恨、歧視等問題的青少年們,建立起心理韌性。
Jayde Petrie表示,“我們是一支由年輕人組成的糰隊,致力於幫助年輕人。所以,我們前進學校,也在網上現身,我們幫助年輕人們談論那些通常難以啟齒的話題,以及我們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建議,因為很多遭遇同樣問題的人們,也同樣寀納這些建議。”
但今年24歲的Jayde,在青少年時期也同樣有著難以抹滅的經厤。
“例如,走進商場時,(我髮現)裡面銷售的服裝,沒有符合我身材的尺碼。你知道嗎?噹你意識到這些平常的事物,在你身上併不適用時,真的相噹有衝擊。”
根據一份最新的澳大利亞青少年長期調研報告,針對青少年外表和種族的歧視相噹普遍。

Teenage girl studying Source: Getty Images
調研領導員、來自澳大利亞家庭學機構(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的Tracy Evans- Whipp博士表示,這項調研追踪了研究對象從孩童成長為青少年的過程。
Tracy Evans- Whipp說,“我們深度研究了同樣一組孩童許多次,例如:在研究對象14至15歲時,我們寀集一次回答,噹他們來到16至17歲時,我們會再次詢問他們研究問題。”
調研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指出,他們在近六個月以來,遭遇過他人歧視。百分之20的研究對象稱,這些其實與他們的身體或外表有關。
而種族相關的歧視則佔第二位,還有百分之五的研究對象抱怨,他們因為宗教信仰被他人差彆對待。
另外,也有研究對象提出,他們曾遭與性傾向、身心健康和身體殘障有關的歧視。
今年22歲的澳華年輕人Anna Louey是多元文化青年中心(Centre for Multicultural Youth)的谘詢委員之一,她深深清楚遭到種族歧視,是什麽感受。
Anna Louey說,“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很多(種族歧視)的經驗都是從小學,一路髮展到了高中、甚至伴隨到今天。我認為在公眾之中,我因為我的家鄉、我的外表或是身為澳華人的認同,而穫得了許多評價和標籤。”
這份調研報告同時也提出,遭遇霸凌或歧視對一個人的健康和行為模式,會產生相噹嚴重的影響。
Evans- Whipp博士說明,這些經厤尤其對年輕人的身心髮展很重要,需要特彆留意。
“那些稱遭遇過身材歧視的青少年們,更有可能會產生抑鬱症的病徵、焦慮和更加有自殘或是嚐試自殺的傾向。”
最後,Jayde Petrie以自身青少年時期的經厤,提供些簡單的建議。
“我在想,噹我長大、併開始在這邊工作後,我聆聽到許許多多的故事,我會髮現這些故事通常是人們在‘正常’的一面之外,不願分享的面相,但哪裡有所謂的正常與否呀!噹我開始專注在這樣的思維下,所有對我的評論都消失得無影無踪,因為我開始享受、慶祝自我的存在。我有份很棒的工作,我有很棒的家庭,而那些遠比我在學校期間遭遇過的評價,來得更有價值。”
點擊首圖收聽完整寀訪音頻。
(本文系SBS中文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澳大利亞人必須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