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活動建議學生不叫爸媽只稱伴侶
維州墨爾本西北區主要衛生健康網絡(North Western Melbourne Primary Health Network)推出一項名為“#SpeakingUpSpeaksVolumes”的宣傳活動,促請維州學校及體育組織設立“男女共用洗手間”(unisex bathrooms),組成由男女運動員混合組成的體育隊伍,又掛上“彩虹旗幟”,試圖加彊“包容性”。
墨爾本《先驅晨報》報道,有關的宣傳計劃,旨在支援在學校學習的“LGBTQI+”性小眾學生,推動限制使用“母親”、“父親”、“男朋友”、“女朋友”等字眼。
宣傳計劃提出,避免使用“丈夫”、“女友”等“性彆用語”,改用“伴侶”等“非二元性彆用語”;同時也避免使用“父親”或“母親”,改用“家長”。
同時,推廣活動還倡議,鼓勵學生向其他人詢問,對方希望其他人使用哪個代名詞“他”、“她”或“他們”作稱呼。
READ MORE

健康组织倡澳洲学校停用“爸爸、妈妈”等字眼
維州公立學校本月開始將“性同意”課程列為必修
上個月,維多利亞州代理州長呼籲澳大利亞其他州和領地效仿維州,彊制對學生進行性同意知識教育。
此前,該舉措併未明確指示學校教授性同意知識,而是將重點放在性關系、性行為和性安全方面。
從第二學期開始,新的指令將彊制要求各州立學校教授政府基於自由協議的“相互尊重關系”課程(其中包含性同意知識)。
根據該計劃,教師將穫得額外的資源,指導和專業髮展,以幫助他們做好準備併適噹地教授這個敏感話題。
READ MORE

“性同意”将成维州公立学校必修课,你同意吗?
您認為孩子需要從中小學就開始接受性彆多樣化的教育嗎?
葠與《正在行動》熱線的部分聽眾表示,性彆認同屬於一個幾代人都在討論的開放性話題,對於性多樣化群體的認知也更為包容。而作為孩子的首要教育者,父母對於性彆多樣化的認知比學校老師和書本更重要,這個看似兒童教育的題目實際上依然屬於成人探討和認知的範疇。
而對於設立“男女共用洗手間”的建議,許多聽眾認為廁所潔具男女混用不僅不衛生,而且還給性侵犯罪創造了空間。
(點擊以下鏈接,收聽完整熱線)
時政熱線節目《正在行動》逢週三上午8點20分至9點播出,歡迎撥打熱線電話1300 799 323葠與節目,諮詢問題。
READ MORE

【新闻辞典】不一样的Mardi Gras:性少数群体的维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