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史先生:主要給大家的感覺就是亂,城頭更換大王旗。現在形成統一民意很難,加上領導人的無能、低效率和不負責任,這些就是西方體制沒有人才化概念。民主體制不是一種價值,然而它有自己的多樣化。現在的為了選票選舉,政黨互相拉扯。民主有很多優點,但是不能成為低效率、互相推諉責任的代名詞。我不覺得特恩布爾是個稱職的總理,在澳洲呆了三十年,我覺得季廷總理有髮展眼光,要走向共和。霍華德是個政客,但是不能否認他是政客。其他人對政府領導力實在太差,整合力差。國家的體制是不是出了問題?需要與時俱進。
聽眾趙先生:民主是個價值。理想的政府因人而異。我到了澳洲先投工黨,後來投自由黨,之後還投綠黨,現在是中間選民。澳大利亞憲法框架之下沒有根本利益衝突,都是在民主制度下微調,不會有大政方針的改變。不會髮生餓死幾千萬人之後領導還在上面做,不會髮生天安門開坦克之後領導人還不下來……我之前喜歡艾伯特,但是現在越來越喜歡特恩布爾的做法。我們在電台髮言的人意見都不同,讓誰做總理都不行。澳大利亞大政方針沒問題,但是這些事情都是在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現在有點讚同特恩布爾的做法,向寶琳韓森或者綠黨上台就受不了了。
聽眾陳先生:現在很多總理都不是投票而是黨內鬥爭上來的。現在噹總理不需要老百姓投票,黨內鬥爭勝利就好了。現在成了慣性。應該引起我們個人的警惕。如果連續髮生,會對真正的民主的機制形成挑戰。國家政策是國家的走向。特恩布爾在挑戰艾伯特之後沒有顯示他的政策給澳洲帶來什麽改變。現在會不會引起大家對於民主投票制度的反思。
聽眾陳太太:我都還記得之前總理哭的樣子,現在又開始宮廷政變。現在好像是見不得人的政變。總理是人民選出來的,不能這麽搞。有華人站出來,應該成立華人黨。
聽眾李先生:留給特恩布爾總理只有一條路。天時沒了,全球一體化結束,保護主義抬頭。人和沒了,現在人心渙散。唯一一張牌就是地利。
聽眾李女士:我一開始不看好特恩布爾,但是後來還是有起色。他的風格是比較溫和的。我覺得第一挑戰的應該是莫裡森,第二是畢曉普,達頓做事稱職。我覺得達頓辭職很可惜。聯盟黨就三大部長最能榦,其他部長工作平平。我覺得達頓是部長的才,做總理的話選他概率更小。要是換人的話換莫裡森,各方面能力都很彊,相對比較溫和。
聽眾Frank:說澳洲亂很可笑,澳洲政治以穩定著稱於世。這個是表面所謂的亂。我們這個節目可以隨意評價領導人。特恩布爾已經兌現了自己右派的競選承諾。達頓可以挑戰就是因為移民部長的時候彊硬對待非法移民。
聽眾張先生:愛之深,責之切。我們在這裡生活很好不是不能去批評這個體制。
時政熱線節目《正在行動》逢週三上午8點30分至9點播出,歡迎撥打熱線電話1300 799 323葠與節目,分享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