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還是“幼稚”-----《巨嬰國》引髮的中國“國民性”口水戰
crying baby Source: AAP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撰寫的《巨嬰國》,因為對中國文化和體制的討論、批評以及反思,不久前在中國社會引髮了巨大的迴響,很多人甚至把這部作品與魯迅的《阿Q正傳》與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進行對比。有人認為,如果《巨嬰國》單單只是社會文化評論,那的確有成功之處。但是用巨嬰這樣一個難聽的詞彙,把社會和文化問題的責任推向個人,粗暴地把負面標籤套在中國的個體身上,實在難以接受。《巨嬰國》一書目前雖然已經下架,但是,不久前因共享單車等新聞事件由此帶來的,對中國國民性的各種熱議讓這個話題依然沒有任何偃旗息鼓的蹟象。目前很多地方實現了或正在實現現代化的中國,給社會和民眾帶來了哪些挑戰?書中描寫的巨嬰現象所囊括的 媽寶男、中國式好人、求關注、求抱抱等等現象,究竟又彰顯出了噹今中國社會的哪些問題?謝欣邀請了常年往返中澳間進行交流研究的澳大利亞注冊心理學家、澳華心理學會創始會長 韓岩先生,和他非常輕松而又理智地就此話題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現象進行了交談。韓先生首先就什麼叫巨嬰現象做了解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