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二代,也就是海外華人移民的下一代,在澳大利亞他們有著一個大家更熟悉的稱謂“ABC”(Australia-born Chinese)。他們在學校裡說英文,在家和父母說中文,他們長大後覺得自己是澳大利亞人還是中國人呢?Kate和我們分享了她的故事。
Kate的父母來自中國上海,但她在澳大利亞出生長大。“我聽得懂上海話,但回國親戚和我說上海話,我只會用普通話回答。”
Kate一家住在悉尼西南部,成長過程中身邊有很多亞洲人或中國人朋友,因此併不感覺自己和他人有什麼不同。只是在看電視和電影時發現,屏幕中的人都有綠眼睛或藍眼睛,所以Kate覺得如果自己和他們一樣,有綠眼睛或藍眼睛就會“更酷”。
她用中文對SBS普通話說:“我上大學後在文化方面學到了更多東西,我現在對自己的中國文化背景會更好奇。”

Chinatown in Sydney Source: City of Sydney
“我是中國人也是澳洲人”
在被問及自己是澳洲人還是中國人時,Kate毫不猶豫的說:“兩個都是”。她說自己從小在澳大利亞長大,對這裡的文化很熟悉,但自己走在大街上,有中國遊客看到,還是會被認為是中國人,用中文來向她問路。
READ MORE

华二代:我玩AFL听Triple J,为何仍被质疑不够澳洲化?
“我們感覺到的不是中國的中國文化,而是澳洲的中國文化。我的中國背景給了我身份更多層面,我不是只是澳洲人,因為我有中國背景。無論我在社會上做什麼事情,總會有中國身份來幫助我。”
在媒體行業工作的Kate一直在關注歧視和文化衝突相關的問題,中國背景讓她能從更多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因為我有中國背景,所以我看媒體、寫文章、做寀訪和寫故事的時候,這個背景都會幫助到我,Give me a new perspective(給我一個新的角度)。”
改了姓氏後常被認為是愛爾蘭人
第一次見到Kate的人也許會有些奇怪,為何一個中國面孔的女孩會有著一個英語的姓名。Kate說,自己的父親幫他們一家改了名字。“因為他厭倦了週圍的人一直叫错自己的姓名,所以他就和別人一樣改了姓名……這樣就更容易稱呼。”
這種做法在海外華人當中很常見。Kate還分享了一件因為姓名引發的趣事。
一次去實習時,她的主管看簡歷時認為她是愛爾蘭人,因為主管自己也是愛爾蘭人,但當面見到Kate後郤發現她長著一張純正的中國面孔,讓主管“非常吃驚”。

Photo of a young girl running happily at Bondi Beach, Sydney Australia. Source: Getty Images/Kinson C Photography
Kate希望媒體上能有更多亞洲面孔的代表,她說:“比如現在你打開電視看新聞,除了SBS之外,你就幾乎不可能看到亞洲面孔或中國面孔。”
你看到的很多有關中國的報道,很多都是負面的而不是正面的。我很希望看到媒體上有更多的表現,而不僅僅是刻板印象的呈現。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移民到海外,也有更多像Kate一樣的華二代們在海外出生、長大,他們的中國背景是一種累贅還是一份饋贈?這些華二代、華三代們會對中澳之間的關係起到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也許只能讓他們自己來探索。
有時世界很大,大到可以超越國界;有時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個可以回的家。
(*應要求Kate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