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之前,陶藝家Ruth Li(李如詩)的生活,一年內有幾個月會常駐在景德鎮的工作室創作,並且經常往返中國大陸、台灣、澳洲等地四處辦展。然而,如今她卻「滯留」在雪梨好一陣子了。
要點:
- 華裔藝術家Ruth Li致力於打造跨越文化的藝術創作
- 歷經至親因病去世、家人罹癌,Ruth Li透過藝術探索生死觀
- Ruth Li的陶藝作品特色為暫時性、回歸塵土後才算完成
出生台灣、自3歲隨家人移居紐西蘭再到澳洲的Ruth Li,2013年畢業於澳洲國立藝術學院,主修陶瓷,至今在各地累積豐富的辦展經歷,包含:去年九月在台灣的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花期Florescence》、今年三月獲邀參加雪梨藝術月舉辦個展《Flora Ephemera》,以及日本和土耳其等地參展。

她笑說,雖然父母從小對她學習藝術、音樂、文學等都相當支持,但聽到她大學竟然要讀藝術時,一開始仍有點擔心。
提到與陶瓷的結緣,Ruth Li表示,過程有點誤打誤撞,一開始她是以繪畫考進澳洲國立藝術學院,不過,在大一時,學校要求所有人得通過繪畫、雕塑、素描、攝影、版畫跟陶瓷等課程,才能進修大二的專業課。偶然接觸到陶瓷後,Ruth Li就愛上這個媒介了。

Ruth Ju-shih Li Source: Ruth Ju-shih Li

Ruth Ju-shih Li Tainan Exhibition (2020)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Still Life from a Distant Memory- a Winter Study Before Dawn (Artist: Ruth Ju-shih Li) Source: Jennifer Brady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其實我一開始是因為很喜歡瓷,我覺得很白、很美,給人家一種很脆弱的不安全感。用這個材料做的藝術品給人很特別的感覺,可是漸漸地,我就意識到陶瓷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緊密的一種關係。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跨文化溝通的藝術創作
成長於移民家庭的文化背景,帶給Ruth Li很多創作靈感,她將在移民社區觀察到的溝通困難和文化衝擊,化為激勵自己的動力,立志要探索跨文化溝通的、讓任何人都能產生共鳴的藝術作品。
你不用說得學過藝術,或者具備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看得懂我的作品。
Ruth Li強調,藝術作品的意義就是溝通,建立起跨文化、種族、階級的連結,而這種溝通並不一定得透過語言文字,而是透過視覺和心靈上來傳遞訊息。


White Fruit Series (Artist: Ruth Ju-shih Li)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Still Life from a Distant Memory (Artist: Ruth Ju-shih Li)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透過創作探索生死觀
同時,年紀輕輕的Ruth Li透過藝術創作探尋生命短暫的意涵,她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找到身心的平衡與契合。
Ruth Li經歷了很親密的朋友因為血癌去世,以及父親和哥哥皆罹癌等衝擊,讓她開始去思索人生、生命和死亡、以及時間等觀念,透過陶土的雕塑過程再到回歸塵土,去學習和接納人生在每一個階段的變動。

Dusk and Dawn (Artist: Ruth Ju-shih Li)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Self Portrait Series (Artist: Ruth Ju-shih Li)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她表示,創作藝術品時,就是在分享自己這段療癒身心靈的過程,並揭露出自己的軟弱,「希望大家可以在我的作品裡面可以看到自己,以及參與這個療癒之旅。」
而Ruth Li陶藝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暫時性」,她擅長利用展場當地的素材創作,雕塑後不會特別去燒成以定型,反而是讓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在展覽期間凋落、最終回歸塵土。

Ruth Ju-shih Li Source: Ruth Ju-shih Li
所以我的作品,不是說我做好那件雕塑時它就完成了,而是當它慢慢地毀化、掉下,全都歸於塵土的時候才算完成。

Florilegium Detail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Florilegia Series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Ruth Ju-shih Li and MAY SPACE gallery
疫情之下的新創作生活
Ruth Li坦言,疫情加上澳洲封城令,迫使她回不了位於景德鎮的工作室,甚至滯留在了雪梨,三個在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大案子也接連取消或延期,剛開始她真的心情相當低落。
不過,Ruth Li也借此機會深度認識澳洲當地的藝術家社群、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漸漸地手上開始多了不少本地的合作案。她也表示,疫情封城生活讓她能更專注在藝術創作,不是整天在趕案子,而是回歸藝術的本質:與人溝通和連結。
(點擊首圖收聽採訪podcast)

Ephemeral Work (Artist: Ruth Ju-shih Li) Source: Jennifer Brady

Ruth Ju-shih Li Source: Ruth Ju-shih Li
(本文系SBS中文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繫: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澳大利亞人必須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並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